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尔:率先落地中国版工业4.0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海尔:率先落地中国版工业4.0

“大量中国消费者去日本抢购电饭煲,并不是说中国制造不行,而是中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应该看到,近年来日本企业精益化制造全球领先,但目前有几个日本家电企业盈利了?不是说他们的产品不优质,因为他们的产品可能离市场、离用户远了。”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提供给《中国企业报》记者一组数据:中国家电制造占全球制造量的40.6%,但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占比只有2.3%,这其中90%是海尔贡献。

面对这一现状,周云杰认为,除了要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外,关键还要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变革和创新。比如说,海尔智能互联工厂就是中国版工业4.0的解决方案。

制造隐忧:高企的成本、变化的需求

去年以来,中国家电市场出现“全品类、全行业”下滑。过去30多年来推动家电企业高速发展的“大规模制造、低成本运营”商业模式已经失灵。与此同时,则是大量低成本制造带来的不稳定质量和品质,让中国制造的品牌信誉缺失,也令整个家电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雪上加霜”。

近年来,中国制造产业出现了整体“外移”现象,特别是一批日本等外资开始向越南、东南亚转移,带来了很多产能的释放,让人担心会引发中国的大量制造资源和大量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对此,周云杰坦言,“我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制造不能再拼低成本,而是要拼高效率,从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转变才是核心,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周云杰认为,第一就是要生产出一流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这需要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对内部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二就是要保证持续的、批量的优质产品推出,这不只是符合国家标准,更多的是要建立用户标准的体系。第三就是要创造出让用户感动的产品,这就需要优质的人才体系,打造软硬融合平台。

“当前,真正应该让我们感到可怕的,不是东南亚等的低成本优势,而是德国和美国的现代化制造。为什么有的制造业回流到美国和德国仍然有市场竞争力,甚至比中国制造的还便宜。绝不是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制造水平和能力升级。”周云杰坦言,加快中国工业4.0的落地,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口碑和未来。

多年前,德国率先在全球提出了工业4.0战略,并在弗劳恩霍夫、西门子、宝马等企业快速推动包括“黑灯工厂”在内的制造升级。同时,美国也推出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由GE、IBM、罗克韦尔、麻省理工等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引发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暖,也开始冲击着中国这个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和竞争力。

海尔试水:让用户变创客、让制造成定制

面对制造成本的攀升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何让中国制造走出低成本、低价格的泥潭,建立对用户的品牌口碑和信任体验?海尔给的是答案是,以“智能互联工厂”打造中国版工业4.0,实现中国制造升级的同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

进入2015年以来,全球首个海尔冰箱智能互联工厂、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分别在沈阳、郑州等地投产。与此呼应的,则是过去中国家电产业的大规模制造,正在被海尔的用户“众创定制”所取代。用户可自主通过海尔商城的定制平台,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家电的颜色、款式、性能、结构等,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隐藏在这一系列变革背后,则是海尔通过产品研发的全模块化、生产的全自动化和交互的全信息化等一系列运营和管理架构的颠覆,完成对用户需求从模块定制,到众创定制和专属定制的持续迭代,最终让用户全面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甚至成为创客。

从美国福特开启全球规模化制造的时代、日本丰田开创全球精益化制造时代,到如今中国海尔探索的智能互联工厂正在开启中国工业4.0时代的大幕。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的中国代表企业,海尔正在展开一个由“规模制造”向“众创定制”的转型之路。【点评】海尔的魅力丁明豪

海尔的魅力在于海尔永远是新鲜的。因为新鲜而神秘,因为新鲜而被消费者所喜欢。

作为中国家电企业中第一个千亿级企业,海尔所面对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所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是其他全球性跨国公司也没有遇到过的。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是在雾中前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不仅是为全球消费者贡献了优质的家电产品,更是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做了探路者。让人感叹的是,海尔每一次都在迷雾中,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工业4.0,是海尔又一次的探路。和以往不同,这一次海尔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让全员甚至是客户都一起成为探路者。海尔自己则成为了全球家电产品最大的创新平台,每一个的创意都有可能在海尔变成激动人心的产品。

海尔是海。这一次海尔汇聚的不止是海尔人的能量,而是全球创新者的能量。在波澜壮阔的创新浪潮中,海尔以及所有中国企业展现出博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