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线”盈利催动北京地铁或迎PPP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4号线”盈利催动北京地铁或迎PPP时代
12月28日,盛传多时的北京地铁涨价传闻将变为现实。这也宣告“地铁2块钱随便坐”的时代正式结束。
北京地铁涨价的同时,地铁运营严重亏损的现实也受到关注。《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亏损,每年政府补贴高达40亿元。
不过,并不是所有线路都亏损,国内首个PPP地铁项目———北京市政府与京港公司共同合作的“4号线”则始终盈利。专家指出,PPP模式或将为北京地铁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企导致亏损
目前,北京地铁每年运营费80多亿元,其中票款收入仅30多亿元,政府补贴40多亿元。而从2007年到2013年,政府共补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221亿元。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新建地铁,二是运营成本过高,三是低廉的一票制价格。
高额的运营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铁年度基本运营成本(不含折旧)从13.4亿元增至53.3亿元,增加了将近3倍,而其运营里程增长2.3倍。
胡星斗以国外发达国家地铁作比较:“非常明显的是,北京地铁公司运营成本很高,从事服务方面的工作人员明显比国外的要多得多,这是一笔不少的运营费用。”
票价方面,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此前表示,在单一票价2元情况下,地铁运营企业每运送一名乘客,亏损为5.9元。港铁“地铁+物业”成功模式难复制
据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诞生至今已过去一个半世纪。然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地铁公司都是亏损运营。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建设地铁的时间较早,地铁定位于城市公共设施,实行低票价政策,存在普遍的行业性亏损。
不过,作为“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香港地铁公司则是多国学习和研究的榜样。
来自港铁的财务数据显示,从1992年开始,香港地铁即开始盈利。
香港铁路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易珉认为,这得益于港铁创造的独特模式———“轨道交通+物业”模式,其核心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由于地铁提供出行方便并提升地价,提升后土地价值的一部分通过物业开发回收,以补贴地铁建设资金缺口。政府不用补贴地铁,还可从沿线土地开发收取地价,最终实现了“政府、社会、企业”的三赢。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香港地铁“地铁+物业”的成功模式却很难在国内复制。如在深圳,港铁模式就曾碰到了“钉子”,土地政策成为其难以在深圳地铁实现的原因。专家:建议国内地铁采取PPP模式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应鼓励国内地铁公司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缓解政府投资压力。
事实上,北京地铁和京港公司的合作,也是试行PPP模式的成功案例。2006年4月,北京市政府与京港公司签订了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的《特许协议》、《资产租赁协议》,自此国内首个PPP地铁项目诞生。目前4号线一直实现着盈利。2014年上半年京港地铁盈利8400万港元。
易珉称,京港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内部的高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二是客流量大幅增长为公司带来的超预期收益。易珉还透露,采用PPP模式让北京市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大约100亿元。
据悉,2010年、2011年,北京市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分别对北京4号线PPP项目进行了评价,“引入社会投资有效缓解了北京市政府的投资压力”。
近日,北京市政府与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北京地铁十四号线项目特许协议》,京港地铁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拥有14号线30年运营权。
有消息称,京港地铁公司还将和其所有股东一道与北京市政府签订16号线意向合作协议。据京港地铁的投资方首创集团总经理王灏介绍,地铁14号线和16号线仍将复制地铁4号线PP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的额度从原来的46亿元上升至150亿元,两条线路共吸引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