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全球化
 

2014年9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洋中国”影响世界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中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海洋中国”影响世界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当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怎样崭新的内涵?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明和文化方面又将有怎样的交融?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中英。

《中国企业报》:在文明与文化层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根本不同?

庞中英: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把不同的民族、国家、文明等联系起来,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影响。我们今天强调海上丝绸之路,更多的是从世界和平、发展、多边主义、文明之间相共存与相互尊重、为解决全球问题进行的全球治理的角度来论述的,所以是积极的。

为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为对付世界和平遭到的新挑战和新威胁而进行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国际合作(多边主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今这个概念在一些国家那里被解读成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我觉得非常不妥,这样理解丝绸之路,效果是适得其反。我们只是借助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这个美好概念,强调各国之间的历史联系,即旧日的和平共处、相互依存,为的是明天更加深入的全球相互依存、全球和平、新型的发展。

《中国企业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领域有怎样的特质和时代新内涵?

庞中英: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要求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而非一种“强势的文化”(即所谓“软实力”)统治和同化“弱势”文化。对来自美国的“软实力”概念必须予以批判,不能用于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是我一直主张的。我在多个地方讲过这点,已经引起了许多来自非西方国家的同行学者的共鸣和支持。

《中国企业报》:政府应怎样统筹规划和协调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与文化传播?

庞中英:政府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知道,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不能过度干预(介入)。根据历史传统和经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当时的民间人士、家族网络、机构(如宗教)和市场带动的。政府应主要发挥引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能让大学办的就不要让政府来办,能让文化公司做的,政府没有必要越俎代庖。

《中国企业报》:“国之交在于民之亲”。在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中,国家应怎样做好人文引领,发挥华侨华人与人文软实力优势?

庞中英:中国人本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民族,许多人尽管爱乡土爱祖国,但同时也是坚定的世界公民,在世界各地生根,与当地人民融合共处。

展望未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仍然要善于开发我们庞大而丰富的华人华侨资源。在这方面,有一些创造性的概念出来了,例如,如何把世界各地的最杰出的华人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结合起来组建一些全球的明星的文化团体,例如丝绸之路交响乐团或者丝绸之路大学,可能会让被严重忽视的真正的中国文化为丝绸之路国家所了解。

《中国企业报》: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战略意义?

庞中英:这个战略意义就是:中国是一个对世界各地,尤其是对那些与中国有着历史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是十分开放的和包容的。看看在广州等中国城市新近形成的非洲人、韩国人、日本人等社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市场、文化、生活方式、世界观、社会不可能是封闭的,因为有吸引力,且容忍和吸引别人进入,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中国。中国在21世纪可能重回世界的中心。中国希望以这样的“兼容并包”和全球自由带动全球的新型发展和长期和平。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改变?

庞中英:中国复兴的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这是一个最难实现的目标,但必须实现,因为我们再也离不开世界海洋了。这个目标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合作而可能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是走向海洋大国的必要方法。“海洋中国”带给中国的改变将是多方面、深入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过去主要受其他海洋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诸国,甚至新加坡、新西兰等)的影响,而今后,其他国家将受到作为海洋国家的中国的影响。这是终于到来的互动的过程。中国加入世界海洋国家大家庭将不仅改变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结构,而且将带来全球文化的新格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