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成天津市南开区教育新亮点
科研走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飞蔡杉杉
科研走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课”成天津市南开区教育新亮点
天大附小英语课上,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教育改革措施让人眼前一亮。每一点都直指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切,“一场实质性教育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在天津,有这样一批学校率先走上了教育科研创新之路。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方针指引下,以天津南开区教育中心为统领,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为生力军,在2012年开始探索“课题研究课”的科研与教学新思路,每个学校都打出自己的“特色牌”,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选择相宜课题,再将科研项目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让教学科研告别“纸上谈兵”时代,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课题研究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这项工作已成为南开区教育中心抓好教育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记者近日走进南开区中小幼,感受教育“新”改革带来的教学魅力。
理念变革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实现研究教学相促进
以南开区教育中心首创并督促贯彻落实的“课题研究课”诞生过程由来已久。经过全体科研人员四年的课堂观察,在总结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后,深度剖析课堂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育问题解决方案,逐渐摸索出“科研走进课堂”的新模式。
在2012年10月南开区教育中心会议上,南开区教育中心主任王毅明确提出课题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要求,全体教师要成为一支主动的、焕发活力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南开区教育中心适时调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实现了一次理念“大变革”。教育中心科研人员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课”,成立专题研究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小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课题研究课”不仅解决了教师科研“难”的现状,拓宽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思路,老师既可以成为课题管理者工作的“抓手”,又是课题承担者的研究“抓手”,更是培育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创新性途径,要求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在南开区教育中心倡导下,各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让教师在“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中“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课题的引导下,引领老师带着研究问题备课、上课、反思、总结、提炼,直至显示科研成果,实现教师从被动的“被研究”到主动的“要研究”的角色转变,从被动地接受研究任务转变成主动进行课题研究。
在2013年11月18日结束的南开区课题中期推动上,学校担任“课题研究课”积极性凸显。学校积极主动探索,呈现出“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之势,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不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深层次地表现在教师团队的科研意识被调动起来,有兴趣地尝试将科研引入自己的课堂,而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为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新模式迈出重要一步。
课程变革兴趣课堂走进教室为教学增添特色之翼
在创新性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南开区教育中心明确“课题研究课”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内容,经过领导小组一年多深入的课题研究,现已培育出浓郁的学术气氛,各个学校更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科研项目基础上探索创新课程,打造区域教学特色。
记者近日走进天津市第五十中学,聆听了一节特色十足的校本课程。这堂《古诗词诵读》课,任课老师苑志培使文学、史学、音乐知识有机融合,通过朗诵、表演的形式,把古典诗词与音乐完美呈现出来,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交融。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神情专注,大家一起声情并茂地吟诵,吟诵声在教室里回荡起落,如歌如诉。不少学生表示,该课在学校十分受欢迎,孩子们不仅期待着这节课的到来,更让自己体会到诗词之美,从古人经历中感受世间沧桑冷暖。
选择古诗词作为授课内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融合古人深邃、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以古为鉴”,明白做人的道理。该校一位九年级的学生表示,通过《古诗词诵唱》,不仅培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也让自己更加懂得家庭温暖的重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据该校副校长孙凤平介绍,《古诗词诵读》课程已经开展多年。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大量的经典诗词作品,更能够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的气质与灵感,使孩子对世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课堂变革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除了课程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在寻求新思路,在课题研究指引下,以打破以往“死板教学”为目标,随时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以“目标驱动有效教学”为科研题目的天大附小,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化的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该校的英语课更是成为特色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可以有效沟通是这堂课最大的感受。”近日去天大附小调研的天津市特级教师、南开区南江小学副校长马向东表示,“双向互动占据了此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动脑,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老师与孩子互动颇多。以动画片形式吸引孩子注意力,要求孩子复述动画片中的语句。课堂中穿插着游戏,老师与学生“比划猜拳”,回答正确的孩子都可获得老师准备的“小礼品”,最后以分组“比赛”的形式结束。一堂课下来孩子掌握了学习重点,老师也摸索出孩子学习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高效”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深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
类似这样的亮点课堂在南开区遍地开花,据统计,南开区目前在“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共承担415项,其中天津市规划办39项,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60项,市学前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20项,国家级重点规划课题“提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研究”子课题8项,市级“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创新德育模式的研究”子课题31项,南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36项,一般课题174项等。所有的课题都进行了“课题研究课”的研究,区级展示的有首届课题研究课69节,示范课3节;2013年进行中期课题检查,以小学为主,每个学校做课1—3节。大范围的全区推广,研究型学习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参与课题,探究发现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也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王毅表示。
评价变革一改传统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在课程及课堂改革的影响下,学生评价体系进入变革的“快轨”。在南开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南开区第四幼儿园已逐步形成凸显园所特色的思维活动课程框架,教师也已跳出固有教学模式,寻求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特色幼儿评价体系。 “幼儿园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有着特殊的作用,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四幼张琳老师介绍,“我们在设计课程之初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环节,让孩子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王毅表示,改变以“分数”定输赢的道路也许距离还很远,从注重保护、培养、发掘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尊重个体发展,扎实做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下每个幼儿老师实践探索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