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调查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南方金银花(药典称“山银花”)所谓的“有毒”、“性热”、“上火”问题,南方多地,特别是南方的金银花主产地———湖南隆回县,金银花销量下滑,大片金银花被弃山野,花农损失较重,药商叫苦连连。为究其真正原因,《中国企业报》记者深入隆回县实地采访,期待揭开事件真相。

隆回金银花产业发展遭遇“阵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伍莉珊本报记者鲁扬

隆回金银花产业发展遭遇“阵痛”

独具特色的民族屋内采花姑娘挑去杂质

虎形山瑶族乡身着民族服装的采花姑娘们在乡长唐荷花(前右2)的带领下在花丛中采花。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隆回金银花主产区独具原生态的风光和奇绝的民俗风情。 本报记者任正直/摄

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金银花艳,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育众生,民族交融,这是隆回当地流传久远的美丽传说,却给人们以无尽遐想。

隆回县地处湖南中部偏西南,属衡邵走廊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总人口120万,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湘西地区开发项目县、比照实施西部开发有关政策县。隆回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尤以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宝庆苡米而著名,是一个天然的中药材种植资源库,金银花主栽品种“灰毡毛忍冬”先后被《中华本草》、《新华本草纲要》、《中国药典》等专著收载。

历史悠久,荣誉问鼎

作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隆回早已名声在外,记者刚踏上隆回金银花主产地小沙江镇,就感觉已置身花的海洋,只见村前屋后,田野间的沟沟壑壑、坡坡岭岭,到处都盛开着黄白相间的金银花,周边是无边的清香。炎炎七月,这里却因得益于海拔高,凉爽宜人,美丽清香的金银花落户这里,真是得天独厚。走访途中,随行的隆回县金银花协会工作人员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隆回金银花。据了解,隆回县金银花种植历史悠久,明朝时期就有种植金银花的记载,规模化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近1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隆回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金银花原生态种植区,主产品种灰毡毛忍冬,主要集中在该县小沙江镇、麻塘山乡、虎形山瑶族乡、大水田乡四个乡镇,全县现有种植面积21万亩左右,年总产量1.2万吨(干花),约占全国金银花总产的50%,约占全国灰毡毛忍冬总产的70%,初级产品总产值过12亿元。

隆回县金银花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相继问鼎多项荣誉: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隆回县金银花基地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1年,隆回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

2004年,隆回金银花载入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4年,《隆回金银花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隆回金银花中的“金翠蕾”、“银翠蕾”、“白云”三个品种被评为“国家级良种”;

2005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2005年,隆回县金银花产业化开发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2009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隆回县被联合国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联合国人居环境促进会认定为“中国金银花、龙牙百合特色产业之都”。

听着协会工作人员娓娓道来,让初来乍到的记者对隆回金银花不禁肃然起敬,勤劳质朴的隆回人民赋予这小小的花朵丰富多彩的内涵。金银花协会会长陈明辉给记者讲起了隆回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原来隆回金银花主产区小沙江地区,平均海拔1350米,是一个瑶汉杂居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八月飞霜雪,六月盖棉被”,素称“隆回小西藏”。由于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这里十年九灾,农作物十年九不收,农民生活长年处于赤贫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隆回县被列为第一轮国家级贫困县,在上级扶贫组的带领下,隆回县根据县情,对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投入。县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突破技术落后、品种杂等制约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条条“软肋”,将这朵小花做成了占全国一半以上份额的大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县共有260个村5.2万户近18万人从事金银花产业,现有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50余个。小沙江镇等金银花主产区由过去全县最贫困的乡镇跃升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金银花成为小沙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名副其实的“致富之花”、“幸福之花”。

环境独特,药用价值高

隆回县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小沙江镇镇长罗立华向记者介绍,金银花主产区小沙江地区是个瑶汉杂居区的高寒山区,山峦起伏,海拔800—1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方圆80公里以内无大型工矿企业,不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医疗等废弃物的污染,并避开了公路主干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生产无污染、高品质的金银花产品,独特的地理地貌决定了隆回金银花纯天然原生态的品质特征。

“中国金银花看湖南,湖南金银花看隆回。”隆回县金银花协会前任会长李邵农曾经是湖南省劳动模范,他向记者自豪的介绍。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隆回金银花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优良,2005年隆回县从灰毡毛忍冬选育的“金翠蕾”、“银翠蕾”、“白云”三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良审定委员会认定,获得国家级林木良种证书,是我国金银花良种唯一获得该殊荣的品种;二是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经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药品检测所等检测机构检测,绿原酸含量大于4.2%,最高达12.6%;三是富含抗肿瘤的特殊药用成分皂苷,对治疗肺癌等恶性肿瘤有独特效果;四是富含硒元素。隆回与湖北施恩、陕西紫阳并称“中国三大硒都”,富硒面积居三者之首,经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检验,隆回金银花硒含量达0.98mg/kg,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富硒食物标签标准。同时隆回金银花各项卫生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2004年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随机取样的隆回金银花样品检验结果为:铅(Pb)<0.1mg/kg,铜(Cu)<0.09mg/kg,六六六<0.001mg/kg,滴滴涕(DDT)<0.007mg/kg,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允许值指标。

隆回金银花从种苗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粗加工、市场流通以及深加工开发等,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隆回在小沙江镇建立了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市场,通过近20年的发展,隆回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金银花集散地,小沙江中药材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之一。隆回金银花产品远销河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等24个省、市、区,并在广西玉林、广东清平、江西樟树、安徽亳州等国内十大药材专业市场都设立了窗口,一部分优质产品还销往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

生产规范,品质优良

正值金银花产新季节,在隆回县小沙江地区采访中,记者随处可见金银花机械加工设备,大大小小的加工厂有的建在金银花基地旁,有的建在镇上,花农们在各加工地忙得不亦乐乎。隆回县金银花协会副会长廖鸿顺告诉记者:“仅小沙江镇就有无硫烘干设备超过1000台,完全可以达到100%的无硫烘干作业,保证了金银花产品的质量。金银花产新季节,大家伙白天忙着采摘或收购金银花,晚上连夜加工”。在小沙江集市上记者遇到正在街道带队巡回检查的隆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清池。他介绍说,从今年4月份开始,县里就组织了药食监、工商、农业等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在主产区对金银花生产情况进行巡检,对极少数熏硫加工的不法行为进行执法,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据了解,隆回金银花资源总量大,主产区雨雾天气较多,金银花干燥、仓储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一些偏僻、边远地方的极少数药农,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不强,为了省成本、图简便,受传统加工方式的影响,采用熏硫等传统干燥方式。为确保产品质量,隆回县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组织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肃处理采用硫磺熏蒸的传统加工金银花行为,同时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2009年以来,财政投入510万元,补贴推广金银花无公害干燥设备480台套,药农自行购置加工干燥设备233台套。2013年,全县又新引进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初加工设备375台套,争取国家农机购置共补贴281.92万元,药农自行购置加工干燥设备100余台套,满足了县内不断增长的金银花加工需求。而据记者了解,硫磺熏蒸是中药材传统养护方法之一,在我国中药材加工炮制行业,硫磺熏蒸用于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国家尚没有统一的含硫标准出台,隆回已领先一步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硫金银花干燥基地。

近年来,隆回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金银花产品的质量安全,成立了金银花产业开发办公室,专门负责金银花产业化开发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和标准,推行肥料、农药无公害使用规则和投入品准入制,并在全县全面推广无公害机械干燥工艺。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隆回县金银花产业已经走上了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字之差陷入囧境

隆回金银花30年的发展走过的一条不平坦的探索之路,凝聚了隆回几代人执著不懈地艰苦奋斗,展现了隆回人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厚重主旋律。金银花品性“坚忍耐霜雪,凌冬不凋零”,寓示隆回人民自强不息,容忍谦让的优秀品质,隆回人民由此把金银花定为隆回的“县花”。而隆回县特色产业开发办党组书记王志勇却告诉记者,现在隆回金银花正遭遇产业发展的“阵痛”。

原来,《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金银花分列为金银花和山银花,金银花的植物来源只有忍冬一种,山银花的植物来源有3种: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和华南忍冬,名称变化后,隆回金银花产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了解,我国金银花总面积约60万亩,常年总产量在1.8—2.0万吨之间,在市场上流行的品系有两个,一个忍冬品系,主产地以山东、河南、河北为主,另一个品系是灰毡毛忍冬系列(2005年之后被中国药典分列为山银花),主要以湖南隆回、溆浦、重庆秀山、贵州、广西等地为主。忍冬全国年总产6000吨左右,灰毡毛忍冬全国年总产14000吨左右。

记者翻开《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2010年版,其中忍冬(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性描述完全相同:[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用法与用量]6—15g。两者一字不差,完全一致。王志勇介绍说,《中国药典》于2005年版之前的28年间,金银花项下有忍冬、山银花等几种植物,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与中医药剂中一直做金银花用,其临床效果与药剂功效获得了医药专家、患者和制药企业的认可。

“山银花”占整个金银花总产量的70%,已在金银花使用领域占压倒性优势,在人们各个使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志勇继续向记者介绍。被药典分列前,山银花作为金银花项下的一个品种,一直在各使用领域与金银花通用,并占绝对优势。特别是2003年非典等疫情出现时期,物美价廉的山银花为人类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药典分列后,被单列的山银花也以其独特的产品优势,没有因为名字生疏而被人们忘记,目前已经有四川恩威制药、云南白药集团、贵州百灵、广州白云、黑龙江葵花药业等众多知名药企,依法将其生产的洁尔阴洗液、感冒止咳颗粒、感冒止咳糖浆、炎清颗粒、银翘等多种常用药物的药方中“金银花”更改为“山银花”;在2013年禽流感(H7N9)的防治中,浙江、江苏等省公布的防治处方中,使用“银花”名称,特意将山银花包含在疫情用药之内。

《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并规定在药典分列前所有原来使用山银花的产品可以依法重新备案后用山银花做原料。然而,山银花由此成了金银花项下分列出来的新增品种,在传统中医处方中,忍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等产品均以金银花为名称入药,不管是中药处方、中药制剂、饮片、提取物,还是保健品、花茶等,没有采用

“山银花”名称的。药典没有对金银花与山银花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方面进行区分,却以一字之差,山银花失去了对金银花药食同源的历史传承。

王志勇说,《中国药典》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列后,我国其他金银花主产区某些利益集团,从狭义的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时常发表“山银花不能做药”、“山银花代替金银花降火变上火”等与《中国药典》背道而驰的怪论来排挤山银花。令湖南花农损失惨重,一个好端端的中药材资源将毁于一旦。

据了解,金银花栽植不仅解决了隆回18万花农的产业发展问题,带动了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隆回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富民作用最强、示范辐射带动力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县(市),对于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也产生着重要辐射作用。隆回金银花品种已被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列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药材资源,并作为重大项目之一被列入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片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瑶族、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支持下,武陵山片区共种植南方金银花40万亩左右,金银花产业受惠贫困人口达3600万人以上,金银花产业已成为该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隆回县政协夏副主席向记者介绍,金银花作为我国常用基本药材、国家应急储备药材、大批出口的药材品种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和潜力。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目前,金银花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为多种中成药、片剂、针剂等配方药,同时还被广泛用于日用品、化妆品、保健品的原材料以及动物保健、治疗用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果目前占70%市场份额、价廉物美的山银花退出金银花市场,必然引起金银花市场短期内一路狂涨,受伤的将是用药的老百姓、药企和南方千万花农,对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影响将是不利的。

离开隆回县的大山路上,山顶云雾里,身着民族服装的采花姑娘们在花丛中嬉戏玩耍,人花相映,幽香缕缕。目睹如此美丽的原生态画卷,记者不由得思考:山银花产业如何走出药典分列带来的阵痛,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整个金银花产业怎样才能走出地域恶性之争,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