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商业管理
 

2013年3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向创新有显著的优点:利于掌握核心技术,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能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取得优势效益,甚至能带领本国产业实现突破。
  逆向创新的优点是可以避开技术壁垒,通常从低端起步,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一般只能占领价值链的低端。

正向创新与逆向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贵生

正向创新与逆向创新

技术创新过程,以产品创新为例,主要包括3个环节:研究开发———生产———营销,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创新链”。人们自然地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沿着创新链顺序展开的,即先研究开发,然后生产产品,再推向市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还存在反向展开的情形。如果从产业角度看,产品的创新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人们也会自然地认为,创新活动是沿着产业链顺序展开。但实际上未必如此。那么,不同的创新过程是如何产生的?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创新路线?这些问题在开展创新工作之前就要做出明确决策。

正向创新利于

掌握核心技术

我们把沿着创新链各环节从前向后推进,或沿产业链上中下游依次展开的创新称为“正向创新”,把从后端环节开始向前推进的创新称为“逆向创新”。

首先来看正向创新的实践。例如,我国汉字激光排版的创新过程就是正向创新的典型例子。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利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汉字排版技术研发计划,当时多数技术开发方案主张采用第3代技术,即阴极射线技术,但王选力主采用当时刚出现的激光技术。这是全新的探索,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而难度很大、成功率很低。然而,王选率领他的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这是重大进展,但还不能说是创新成功,将技术成果产业化是另一个难题,甚至是更大的难题,被称为要跨越“鸿沟”。幸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兴起了高技术创业浪潮,以王选的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公司应运而生。最终,成功推向市场,实现了我国排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变革。又如,以大唐电信为代表的我国电信企业在国际上已确定了WCDMA和CD-MA-2000两大第3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中国基本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提出、开发了TD-SCDMA标准,并获得国际认可。尔后,为跨越产业化鸿沟,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TD-SCDMA3G产业联盟,着力实施中国提出的标准。这是又一个典型的正向创新例子,也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事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正向创新有显著的优点:利于掌握核心技术,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能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取得优势效益,甚至能带领本国产业实现突破。但同时,正向创新也存在很大的难度:要攻克技术难关,要跨越由技术成果迈向产业化和开拓新市场的鸿沟。这对包括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往往缺乏这种能力而“望洋兴叹”。

逆向创新是可行的选择

再来看逆向创新的实践。以电视机产业为例,在起步阶段,基本上是自力更生研究开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发生产出黑白电视机,其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正向创新。由于技术显著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不过关,未能形成真正的产业。改革开放后,获得引进技术的机会,我国电视机产业实际上重新起步。其发展过程不是从引进、消化吸收设计技术开始,即不是从创新链起点开始,而是先引进生产线和整套产品图纸,进行产品生产。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消化吸收,逐渐培养了生产环节的创新能力,如长虹在消化吸收生产线后,模仿、开发出十几条生产线。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展,也使我国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后来,企业逐渐向创新链上游环节进军,实现了自主开发设计。可见,电视机产业的创新是从创新链的中间环节———生产环节起步,再逆向冲击创新链上游环节的。

逆向创新的优点是可以避开技术壁垒,通常从低端起步,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一般只能占领价值链的低端。

既然逆向创新有明显的缺点,为什么还会被采用呢?我们从光纤光缆业的发展过程或许会得到答案。

光纤光缆产业链包括3个环节:制棒(芯棒制造和外包层制造,原材料主要为石英玻璃),拉丝(将预制棒拉成丝,即光纤)和成缆(将光纤制成光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长途通信线路上使用单模光纤,光纤光缆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为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主导下,按照从产业链上游取得突破、向下游推进的思路,展开行动。从1984年至1986年,支持7家企业引进了英国SGC公司的预制棒制造设备34台,拉丝机17台。但遇到几个障碍:第一,受外汇限制,引进的技术是由预制棒设备和拉丝机设备生产商提供的,费用较低,但技术也比较落后。第二,企业的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对相关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非常困难。第三,配套困难。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对石英玻璃的提纯难以满足要求;预制棒的强度合格率较低;拉丝和成缆的下游厂家配套能力跟不上。结果引进设备的7家企业先后关闭项目,设备停车或者报废。从上游突破的努力宣告失败。

但是,电信产业通信业务量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2—3倍的速度增长,光缆只能依靠进口,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局面。一些生产电缆的企业看到了商机,采取从国外进口光纤制成光缆的做法。由于光缆生产和电缆生产工艺接近,买丝成缆获得成功。接着,一批企业陆续跟进,扩产和新投产的光纤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以至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价格战爆发,光缆企业纷纷亏损。为了走出困境,一些企业开始向上游———拉丝环节进军,即进口光纤预制棒,在国内拉成光纤。由于企业在前阶段积累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再加上和外企合资合作的实力增强,这一步也获得了成功。接下来,类似前阶段的情景又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战———企业亏损的循环再次上演。少数企业开始谋求“突围”,向光纤光缆业最后的堡垒进军———研发制造光纤预制棒,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4月,“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开发生产的光纤预制棒质量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光纤光缆业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下转第十七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