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之队”的经济往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梦之队”的经济往事
(上接第二版)
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梦之队的其他成员,也在各自的主政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李克强,这位经济学博士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总有独到视角。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化解了不少经济“难题”,因此被外媒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2004年12月,就任辽宁省委书记后第12天的李克强,冒着严寒视察抚顺市棚户区。两个多月后,辽宁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棚改正式启动。
2009年,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受命牵头负责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彰显了他的复合型学术背景、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李源潮的主政之路,同样故事不断。就任南京期间,李源潮的工作有两大支点:一是倡导发展民营经济,二是倡导建立“服务型政府”。
2002年底,出任江苏省委书记不久的李源潮,即亲自带领13个市的书记、市长及省级机关综合部门的负责人,专程赴浙江学习考察,邀请浙江的官员、企业家来江苏举行经验报告会,此举印证了李源潮对新江苏精神的概括———创业、创新、创优。
相比之下,张德江的经济“手势”也有张有弛、游刃有余。
张德江主政广东时,开创性地提出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构想。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区域大合作拉开序幕。张德江很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调任重庆不久,他专门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数次邀请民企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政府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当地企业家称,“政府如此低姿态问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见”。
俞正声的“清新”为政之风早有盛名。主政青岛时,他就曾通过电视公布自己的收入、住房和接受礼品的处理情况。俞正声的从政信条是:“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至今,俞正声夜访印染厂的故事还被青岛纺织业记忆犹新。
四位副总理的经济步履
中国“梦之队”的成员中还包括新任四位副总理,他们的经济步履,也同样包含着闪光的脉络。
四位副总理当中,张高丽、刘延东、汪洋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企业。
自1970年开始,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高丽在茂名石油公司度过了重要的15年。从搬运工到公司经理,张高丽成长为很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并将这种特质表现在他的每一段主政期间。
1997年,张高丽履任深圳市委书记,一手催生了享誉海内外的深圳“高交会”,他提出的“重视环境、持续发展”理念也被深圳历届政府坚持下来。2001年,张高丽主政山东,对该省“平稳和自足”的发展心态形成冲击。2007年3月,张高丽执政天津。同年,他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进了天津市党代会报告主题。
至少在1980年之前,刘延东和张高丽一样都是“企业人”。这位在统战部门政绩卓越的女总理,虽无明显“经济建树”,但她“刚柔并济”的个人魅力却成就另一种经济“软实力”。2012年《财富》杂志列出的10位引导全球经济未来的女性名单中,刘延东赫然在列。有观察人士称赞她是“一位致力于促进中国与外界合作的改革家”。
四位副总理当中年纪最小的汪洋从政之路却是最早的。汪洋17岁进入一家食品加工厂当工人,26岁之后,以世人惊叹的速度快步走上从政之路。1988年,33岁的汪洋出任安徽铜陵市代市长(后任市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之一,民间称他为“娃娃市长”。
与其他三位副总理相比,马凯的起步看上去最晚。1979年,33岁的马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度过了“拼命”的三年。马凯的毕业论文《计划价格形成的因素分析》被价格理论界称为“双渠价格论”的代表作。
大学毕业时,搞理论的马凯决定投身到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因此,他选择了从政。此后的日子里,马凯虽然为官,却始终坚持研究经济“学问”。
1983年,马凯在北京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期间,被认为是“当时西城区学历最高又最懂经济的干部”。2003年,马凯被任命为国家发改委主任,主政中国经济发展的“关口”部门。在这个曾被外界看作手握经济大权的“小国务院”,马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着一种“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