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在灾后重建中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近日专程赴茂县,进行了一番采访调查。
茂县:偏远民族地区的绿色样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谭丽莎本报记者龚友国
茂县:偏远民族地区的绿色样板
茂县庆祝羌年
茂县团结工业园区
从成都出发,汽车沿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到汶川县城,再驶入213国道,上行40多公里,便到了茂县。虽然还没有通高速公路,但路况比“5·12”大地震前好多了,沥青路面很平整,一些高山陡坡下面的路段还修建了棚洞,以遮挡山上掉下来的石头,给人以安全感。
地震灾区凤凰涅槃
到了茂县县城凤仪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架在岷江之上的大桥比过去更加宽阔气派,江边的城区比过去大了不少,鳞次栉比的楼房焕然一新。记者不禁由衷地感慨:“茂县灾后重建几年来,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茂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境内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四周与汶川、北川、绵竹、什邡、彭州等市县相邻。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区,全县约11万总人口中,羌族人口占了90%,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同时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在茂县灾后重建的办公大楼里,《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茂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唐远益。他告诉记者:大地震发生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对口援建省山西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茂县在三年的灾后重建中获得了70多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民生工程,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城镇建设展露新姿,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唐远益说,按照阿坝州委提出的“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要求和实现“一强一地两区”(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资源开发和转化的先进地区,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和富裕的模范区)的奋斗目标,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把茂县建成阿坝州交通枢纽地,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地,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构建阿坝州的经济中心城市,简称“四地一中心”,争当阿坝州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排头兵。
“三年的灾后重建极大地改善了茂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唐远益说,目前茂县经汶川到成都约140公里,在建的茂绵路经绵竹到成都约130公里,随着成(都)兰(州)铁路(预计6年后建成)、省道302线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重大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破茂县的交通瓶颈,使茂县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成为阿坝州乃至川、甘、青的交通枢纽,为茂县聚集产业要素,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打造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新形象
“北上、聚集、外联”是阿坝州震后发展工业的新战略。过去阿坝州的工业80%左右集中在汶川县,八级大地震对其造成了摧毁性的破坏。灾后重建中,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阿坝州提出了工业“内聚外联,北上南移”的发展战略。所谓“北上”,其重头戏就是在茂县兴建工业园区,将过去在汶川的部分企业搬迁至此;“南移”则是在成都金堂县设立“成都—阿坝工业园区”。
茂县工业园区的建设,给茂县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工业强县”和成为阿坝州工业集中地的梦想,也随着茂县工业园区的推进,逐步成为了现实。
在茂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中国企业报》记者驱车前往距县城几十公里的茂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茂县工业园区由于受地形限制,难以找到大片的平地,只好分散在亚坪、太安、团结、槽木、棉簇、赤不苏等6个集中区。在各集中区实施削峰填谷、平山造地,完成了各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5条12.9公里、河堤5.61公里、桥梁3座,供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3.6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1000吨,建成集中安置点3个,安置农户230余户,平整工业用地1400亩,建成220KV变电站3座,容量162万千瓦。这些基础设施已于2010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为入园企业正常生产及今后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障。
茂县新纪元电冶公司就建在亚坪集中区的一片河滩地上。该公司总经理刘华告诉记者,地震前公司在汶川建了一个电冶公司,震后成为了“北上企业”。“我们是愿意来茂县的”,刘华说,“因为茂县水电资源丰富,电价具有优势,而且政府承诺交通、电力等硬件设施落实到位,茂县到北川和绵阳的‘茂北路’、‘茂绵路’也开工建设了,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对我们企业很有吸引力。从长远来看,成都到兰州的铁路也要经过茂县,而我们的原材料碳材从新疆、陕西采购,铁路修好后可以降低我们的运输成本。”
2009年上半年,投资2.5亿的新纪元电冶公司开始建设。2011年6月,4台2.55万千伏安的密闭炉建成投产。相比过去,不仅产能扩大了,而且设备和工艺技术都实现了上档升级。“我们响应茂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前年又投资3.5亿成立了一个鑫新能源公司,把要排掉的废气全部收集起来,做成绿色产品。”刘华说。
正在建设的鑫新能源公司就在新纪元电冶公司附近的河岸边,记者看到,高耸的烟囱,硕大的设备以及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已经基本就绪,据介绍今年6月即将建成投产。届时,新纪元电冶公司生产电石产生的一氧化碳(现在是白白燃烧掉)以及附近的岷江雪盐化有限公司生产氯酸钠产生的氢气,全部回收作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二甲醚5万吨。“我们公司和岷江雪盐化公司卖废气可以各自收入3000万,鑫新能源公司的产品每吨又有700元至1000元的利润,而且利用废气生产的二甲醚和甲醇每年可以节省标煤4万吨,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刘华说,“在中国电冶行业中,我们这样的项目还是第一个!”刘华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
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这个“中国第一”竟然出自茂县这样的崇山峻岭之中!
上市公司四川金路集团旗下的岷江电化公司建在茂县工业园区的团结集中区。该公司董事长王志国告诉记者,地震前公司在汶川的水磨镇,2009年迁到茂县。“政府要求我们不是简单地搬迁重建,而是要转型升级,上规模,环保达标”,王志国说,“过去我们在水磨镇采用的是内燃式电石炉,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内燃式炉子耗电量大,要逐步淘汰,迁到茂县后我们全部采用了节能省电、也更加安全的密闭炉。”
王志国还说:他所在公司生产电石产生的一氧化碳废气用来烧石灰(石灰是电石的原料),建成了10万吨气烧石灰生产线,每吨电石可以降低成本150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余热用来烘干原料碳材,每年节能5万吨标煤。下一步还要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灰粉末、焦炭粉末进行再利用,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
类似的亮点在茂县工业园区还有不少。比如,四川希望电盐有限公司利用自身氯酸盐生产排放的氢气,建设300吨蓝宝石生产线。目前该公司5.5万吨氯酸盐项目已建成投产,蓝宝石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阿坝州鑫达炭材有限公司利用阿坝铝厂废料残阳极、园区内工业硅、电石企业产生的废旧石墨电极、除尘粉、保温筛下料等工业废料,通过先进工艺磨粉、筛选、混捏,形成全套高端密闭炭糊生产线,根据园区企业需求生产密闭糊、电极糊、阳极糊、冷捣糊、热捣糊、特种糊等高端糊类,成为茂县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承接链条。
据介绍,在茂县工业园区,所有企业生产用水均实现了循环利用,清洗矿石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作为企业循环用水的补充水,厂区不留排污口,实现零排放;通过采用密闭式矿热炉、封闭式厂房及国内国际领先的除尘工艺,烟尘回收率可达95%以上,既改善了环境,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附加值。
唐远益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道:“不要一说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工业就一定是高耗能、高污染,在工业经济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环保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标准,坚持建设绿色、安全、循环、和谐的生态园区,培育绿色循环的工业企业,打造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新形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民增收
茂县是水果之乡,春季可以品尝到红樱桃(车厘子),夏季则是苹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产季节。茂县苹果久负盛名,花椒、核桃等干果质优量大,也很有名气。茂县还是优质道地药材的产地,出产天麻、当归、贝母、党参、冬虫夏草、黄芪、羌活、大黄等名贵中药材;蕈菌资源也比较丰富,其中著名的有松茸、猴头、羊肚菌、木耳等。此外,绿色蔬菜也是茂县特色农产品。
唐远益告诉记者,在农业发展中,茂县着重“抓基地、强配套、树品牌”。全县已经建成了16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5万亩示范区建设。完成了水果和蔬菜基地建设10万亩,实现果蔬产量19万吨,95%以上的产品外运销售,产值达6.78亿元,果蔬产业收入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总产值7300元。“收入最多的一户农民达到了50万元!”
去年,茂县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79907万元,增加15829万元,增长25%。
近年来,茂县着力培育本地知名品牌,成功申报了“茂汶苹果”地理标识并获国家农业部评审通过,“茂县花椒”经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外,还完成了青脆李、脆红李、木耳寨高山蔬菜、“三元桥”土鸡蛋绿色农产品申报工作。
据林业部门介绍,自1998年茂县试点启动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8244.2万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32.43万亩,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2万亩。目前,茂县已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退耕还林工程对茂县意义十分重大,老百姓也从中大受其益。”唐远益说,13年来,茂县共实施退耕还林24.75万亩,并加快实施灾后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内容为植被恢复和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与此同时,茂县高度重视生态转移支付项目建设,以发展林业产业为中心,调整高半山产业结构,发动农户栽植防护林和经济林,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大量项目的实施,茂县林草植被得以恢复,山洪、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得到了较为有效的遏制,人居生态环境已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森林覆盖率从震前的37.18%提高至38.75%。
唐远益还表示:“希望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继续给予我们支持,这样我们就可以搞好干旱河谷的改造,形成更大范围的保护区。”
在保护羌族文化基础上
发展旅游业
在茂县县城,岷江西岸的小山上,一座占地3000余亩、具有浓郁羌族风格的“中国古羌城”已经基本建成,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尾工作。远远望去,高高的碉楼巍然耸立,石头外墙的羌式建筑十分古朴、厚重。
据悉,羌城由城门、萨朗广场、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官寨、原始部落、牧业区、狩猎区、神庙、宗教祭祀、羌民居等组成。建成以后,羌民族的文化将在此得到集中展现。
茂县是羌族核心聚集区,也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羌民族文化。从建筑到服饰,从宗教到歌舞,都有原生态的远古痕迹:神奇的黑虎“邛笼”古碉、热情的“瓦尔俄足节”、激越的莎朗、婆娑的羌红、醇美的咂酒、神秘的祭祀、苍凉的羌笛、悠扬的口弦、充满吉祥的婚俗、趣味的体育活动和悲壮的丧葬仪式……在羌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古羌的遗韵和自然的生命激情。
在灾后重建中,为了抢救和保护羌文化,建设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茂县提出了以羌民族生态保护核心区、羌文化产业园区、羌文化走廊为主要内容的“一区一园一廊”的建设思路。
茂县旅游资源、羌族文化资源丰富,有以“羌乡古寨”为代表的国家AAAA级景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叠溪·松坪沟和九鼎山———文镇沟大峡谷,有黑虎羌寨碉楼群、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宝鼎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岭国家森林公园。茂县羌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传承羌文化最古朴、最纯真、最完美的地方。
此外,在灾后重建中,一大批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羌族村寨,也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牟托村、安乡村、水西村、坪头村、甘清村、小河坝村、白腊村、沙湾村、杨柳村、牛尾村———闻名遐迩的茂县十大村落,如一颗颗珍珠闪现在黄金旅游线上,古朴而又现代的羌族民居,独具特色的风貌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将村寨装点得有如世外桃源一般,构成了独特的羌文化资源优势,成为乡村旅游热点。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羌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村寨竟然能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中共茂县县委书记高加军指出:要全力推进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挖掘茂县固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茂县在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层面的比较优势,着眼于茂县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和品牌化发展,不断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力度,让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旅游商品,形成市场新的亮点和看点,着力打造以古羌城为代表的原生态羌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叠溪松坪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羌乡古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品牌,以九鼎山高山滑雪场为代表的特种旅游品牌,努力提高茂县文化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茂县富民强县的新支柱。
今年上半年,中国茂县古羌城即将开城;馆藏13225件文物的中国羌族博物馆已经开馆并荣获“四川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羌魂剧组多次赴国外演出,反映羌族传统文化的“肩铃舞”亮相央视2013年元旦晚会。
2012年9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九届国际旅游文化推介会上,1800多份茂县旅游宣传资料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茂县,以她独特的羌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羌乡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特色旅游、地震遗址纪念游等,使得人们心向往之,连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领事高宁先生也主动联系茂县政府人士,希望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唐远益告诉记者:茂县旅游业正在由传统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去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5.1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旅游经济综合收入78200万元,同比增长39%。他说,围绕着建设茂县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今年的任务是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推动九鼎山高山滑雪场、中国古羌城、叠溪松坪沟AAAA景区建设、黑虎羌寨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做好净化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质的工作。“我们的旅游产业蓄势待发,后劲十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已度龙门山”。茂县,这个曾经遭受大地震重创的老少边穷地区、省级贫困县,正乘着灾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迈开追赶跨越的步伐,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发展的道路,争创偏远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