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成为赤峰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全市旅游人员达到720万人次,被评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胜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晓北高金兰
全市旅游人员达到720万人次,被评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胜地”旅游成为赤峰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达里湖百鸟乐园之天鹅
内蒙古赤峰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草原、森林、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使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旅游人员达到72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赤峰市已经成为京津冀辽等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赤峰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和边境旅游及特色专项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提出建设北方草原文化
旅游胜地目标“十一五”期间,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产业定位、政策支持、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市旅游业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将旅游业和有色金属、能源、煤化工、绿色有机农产品、物流五大重点行业并举,提出了建设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市政府出台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赤峰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优惠政策,建立了全市旅游发展基金。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投资旅游业的企业越来越多,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地位得到提高,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得到巩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地位得到确认。“十一五”期间,国家、自治区、赤峰市、各旗县区的旅游资金投入也持续增长,带动了社会资金不断投资旅游产业,旅游要素得到健全。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的旅游投资总规模近2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介、信息化建设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农牧林旅游蓬勃发展,新增农家乐接待户210户,其中有15户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旅游示范单位,松枫山庄和万泉山庄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赤峰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十大看点、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框架。
与多省市签订
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树立赤峰市旅游形象,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升级上档。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点)100多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个。全市已有旅游星级宾馆30家,旅行社50家,持证导游人员792名;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3.6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有15万人。赤峰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胜地”、“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胜地”;克旗创建为“全国旅游百强旗”、“全国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旗县;力王工艺园创建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被自治区评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县)。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实。按照“政府宣传形象,企业推介产品”的原则,市旗政府和旅游企业投入宣传经费近8000万元。利用电视、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宣传推介。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连起来”并举的宣传方式,对赤峰市重要旅游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市场互动。同北京、沈阳、鞍山、锦州、朝阳、承德等地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客源共享和无障碍旅游。先后开通了沈阳、大连、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扩大以京津为重点的环渤海旅游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和以重庆为重点的大西南客源市场。通过连续举办红山文化节、草原旅游节、克什克腾蒸汽机摄影节、美林谷滑雪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克什克腾号”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活动,不仅提高了赤峰市旅游知名度,也有效地巩固了主体客源市场,有力地保障了全市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赤峰市成立了旅游执法支队,12个旗县区也都建立了旅游执法队伍,并配备旅游执法专用车等执法工具,积极会同公安、发改、工商、质监、卫生、交通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执法,严厉查处黑车、黑导、黑社、黑景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赤峰市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举办旅游企业经理、领班、导游、歌手、厨师、服务员等各级各类培训班近800期,参加培训人员3万多人,75%以上的受训人员获得了旅游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与此同时,赤峰市还加强了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了赤峰旅游信息网站,开通了蒙、中、英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旅游信息、旅游服务热线。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提升了全市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