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区域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区域安徽
 

2013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党政代表话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 张晓梅 张骅 郝玲

安徽党政代表话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

合肥发展剑指“中四角”

张庆军

针对近期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关于这个话题,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并不是对立的,目前合肥市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就把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统一协调起来了,而近期的“中四角”经济圈提出,使合肥市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包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29个城市的中部经济发展区,又称“中三角”。今年1月,身为合肥市市长的张庆军在合肥“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四角”的概念。“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均已有自己的城市圈,四省省会连接,正好呈四边形。”这个最早于2012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和湖北调研部分长江中游城市时的提议,正在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2月初,在合肥市召开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合肥市确定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提出未来把合肥打造成“实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力争成为长江中游“中四角”中的重要一极。

张庆军说,“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八个字、四个词,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大湖”既是自然生态的外在展示,又是人文禀赋的扩展融合。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兴。这也是国内外许多城市能够发展好的共有特点。大湖名城阐述的就是“城湖共生”的发展理念、方向和目标。

“创新”既是传统优势的继承发扬,又是科教资源的厚积薄发。相对而言,科教优势是合肥最大的优势,“开明开放、求是创新”是合肥城市精神。

“高地”既是标杆和水准的生动展示,又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执着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体制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名城”既是城市形象的高度凝练,又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的强化和提升。建设“名城”,是合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平台上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综合影响力。不仅是量、更是质,不仅是发展能级、更是综合功能,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发展模式的转型跨越、锻造升华。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市委书记于勇

阜阳谋求工业经济发展

于勇

一说起阜阳,人们自然会想到1000万人口大市,盛产麦子的天下粮仓和最近两年出现的“中国好人”,工业经济到底咋样,却真的鲜为人知。3月7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市委书记于勇一再向记者强调,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调整和发展,阜阳工业已有了很大起色。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20.52%;工业增加值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17.5亿元,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八位。

于勇说,由于有1000万人口所形成的内需大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国内外企业都争着来阜阳投资。随着工商企业的增加,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目前已能基本上就地解决就业。由于在家乡工作,既能照顾到孩子和老人,还能安心建设家园,因此,很多农民工认为宁愿在家乡拿2000元的工资,也比在广东挣5000元强。

于勇表示,阜阳在工业发展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工业投入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2013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但阜阳市凭借现有的基础和蕴藏的发展潜力,仍然可以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发展势头。

首先是加强运行调度,强化协调服务。要求市经信委和有关部门加强监测分析和要素协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企业调研。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用工、融资等生产要素难题。

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难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与央企、民企、皖粤合作,推进银企合作,引导企业采取票据、债券、信托等方式融资。开展产业集群“动产”融资。推动尽快成立市工投公司,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第三是坚持科学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粗放式管理方式,走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之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节能降耗,狠抓安全生产,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整体水平。

第四是突出扶优扶强,实施骨干带动。实行领导包点联企制度,主要负责同志每人联系一个重点企业,总数在1000家左右,在财政、土地、人员、技术、服务等方面向八大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倾斜,培育千亿元、500亿元产业和百亿元、50亿元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 马鞍山建设潜力之城

张晓麟

一提到马鞍山市,人们就想到马钢,认为这是一座钢铁工业城市。如今,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马鞍山市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潜力之城。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在谈起该市发展时总是如数家珍,妙语连篇,让人想往。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它是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双核”之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京经济圈核心城市,又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成员,获得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荣誉。张晓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鞍山市的与众不同。

马鞍山是一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马鞍山市成为中部地区六个省中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2011年又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去年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位居84个参评地级市第2名。

马鞍山是一座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句话,人口和面积在安徽省是倒数第四、第五,人口230万,面积4042平方公里。第二句话,综合实力在安徽省是顺数第三,合肥、芜湖、马鞍山。去年GDP达到12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01亿元,财政收入2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亿元。第三句话,人均部分指标在安徽省16个市中是顺数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划调整前后均列全省第一,去年年底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

马鞍山是一座工业城市。因钢设市、工业主导,二产比重达63%,9家上市企业、10只股票,现已形成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产业集群。重工业是城市固有的特质,占工业比重达到91%,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对马鞍山这座工业城市而言,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转型发展的前提还是要加快发展,在今年初的市“两会”上,马鞍山市提出了今后五年马鞍山发展的新目标:“全面达小康,总量争三强,人均居前列”。2013年,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力争全面进入全省三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韩军 县域经济贵在特色优势

韩军

位于皖南的宣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多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涌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宁国特色”、“广德速度”和“郎溪现象”。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产业优势发展、城市美丽建设、生态持续健康就是宣城市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

韩军说,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经济的支撑,而宣城工业经济的着力点关键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目前,宣城市13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全市近5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30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4亿美元。连续三年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考核中名列前三。

韩军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县域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志。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宣城市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建立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着力建设“家禽强市”,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种禽生产和肉禽加工基地。加速发展休闲农业,建成农业休闲园区和乡村旅游观光示范点702个,宁国、绩溪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和“6611”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和清洁工程,美好乡村建设绩效考核位居安徽省前列,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光纤通信线路、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在谈到县域经济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相关问题时,韩军建议,“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区域的事,涉及全局,建议国务院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美丽中国一起研究,实现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同频同振。”

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市长沈强

亳州加速新型工业化推进

沈强

去年,亳州市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逆势上扬,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3月6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市长沈强说,这主要是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沈强指出,2013年,亳州市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创新驱动作为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战略支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实施“125工业振兴计划”,力争规模企业达到7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首先是实施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全力打造千亿元现代中药首位产业,推进修正药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40亿元。全力打造500亿元白酒及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建成古井生态产业园,加快推进古井配套产业园、雨润食品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力争古井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全力打造200亿元煤电煤化工产业,重点抓好板集2×100万千瓦坑口电厂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百亿元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加快江淮安驰新厂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百亿元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重点行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秸秆发电、垃圾发电项目,促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

其次是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新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完成专利申请1800件;新增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20件;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工作站。

再次就是实施园区转型发展工程。加快园区转型升级,确保5个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入园项目100个以上,市南部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和县、区开发区各新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10亿元项目1个、5亿元项目2个。继续抓好全市31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力争新增规模企业60家以上。

沈强表示,亳州工业仍然离不开投资拉动效应,因此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将是工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今年,将通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发展后劲。

全国人大代表、池州市市长赵馨群

池州谋求工业转型升级

赵馨群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池州市市长赵馨群,就池州市谋求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工业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

去年,池州市通过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1户;规模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8.4%。首位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以平板电脑整机制造为牵引,带动电子元器件、终端芯片、LED集群发展的格局,引进落户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县区主导产业定位进一步清晰,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集聚发展态势初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2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亿元、增长16%以上,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增长45%、60%。工业帮扶扎实有效。制定实施39条企业帮扶政策措施。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在今年池州市地方“两会”上,确立的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池州市必须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仍然需要做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

赵馨群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就是培育“两高一首”产业,通过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户以上。在聚力发展首位产业上,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建设安芯科技4英寸晶圆、赛媒迪智能触摸一体机、睿成微电子射频前端芯片等一批核心技术项目,力争全年引进项目50个以上、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赵馨群认为,工业经济的调整转型,关键还在于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启动池州市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建省级技术研发机构10家以上。同时,要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战略,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国际标准、智能水表国家标准制定,争创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安徽名牌产品,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1600件、900件以上。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实施百户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张庆军于勇张晓麟韩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