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人文生活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变万幻的大时代里,对于往昔的任何一种梳理都近似于揣想。过去的十年,中国企业家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意气风发以及坎坷挫折,在有限的文字中,我们无法完整地呈现。唯有那坚守和奋争的力量,以一种持之以恒的方式———存在,并被感知。

中国企业家十年存在与感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中国企业家十年存在与感知

2002年至2012年,这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十年。

2002年,承接了上一个重要的十年。

2012年,开启了下一个可能更精彩的十年。

在远比戏剧还要精彩的商战之外,中国企业家们演绎着“创新精神和企业家价值被社会认同的过程”。他们用历经岁月沉淀的冒险精神和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在坚守和奋争中引领企业勇往直前,并深深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大企业时代的来临

十年之后,他们的名字齐齐出现在《财富》商界领袖名单中。

2002年至2012年———谁也不会想到,任正非的这十年竟始于“噩梦”。“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任正非这样回忆他的2002年。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度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利好形势下华为进入美国,却遭遇收入首次负增长的危机。在悲喜交加的2002年,43岁勇敢创业的任正非第一次感到了“无助”。后来的数据显示,2002年华为总收入达到2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达到5亿美元。

如果说任正非的2002年喜忧参半,那么梁稳根的2002年则是“喜从中来”,因为这一年他想入党的夙愿终于有所“突破”。同年召开的十六大传递出重要信息:私营企业主不仅可以入党,私营企业也可以成立党组织。这正是梁稳根期盼已久的好消息。2002年冬,三一集团成立党委,梁稳根成为第一个党员发展对象。同年,集团旗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9.8亿元。

2002年对于柳传志同样意义非凡。这一年,他就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正式开始聚焦投资领域的“联想事业”后半程。2002年是58岁柳传志征途的延续,而非退休之前的预热。

2002年,46岁的宋志平受命执掌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的帅印。第二年,企业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此后的十年间,“大企业时代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宋志平的每一步企业决策。

2002年是董明珠担任格力电器总裁的第二年。当1990年36岁的董明珠辞去工作南下打工之时,还不知营销为何物,然而短短几年之内,她就创造了从基层业务员到公司总裁的“神话”。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位列前100强的民营企业尚属凤毛麟角,江苏沙钢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56岁的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带领沙钢以2.2亿元买下欧洲最大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的子公司霍施钢厂,并将工厂整体搬到中国,沙钢的产能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

2002年1月1日,38岁的马云说:“从今年起我们开始赚钱了”。彼时离他1999年辞职创业尚不足三年。马云的阿里巴巴开始盈利了。

无论是悲喜交集的任正非、开启事业又一城的柳传志,还是紧握时代机遇的马云、创造营销神话的董明珠,又或是探索国企发展之路的宋志平和对信仰无比忠诚的梁稳根,他们的2002年在各自的故事里早已成过往。十年之后,他们的名字齐齐出现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名单中。

过去的十年里,这些企业家走过的足迹,注定不再只属于他们自己,而是成为中国企业史册的一部分。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中国企业家群像的缩影。

1985年怒砸冰箱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不曾想到这番举动会在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里重现。同样在1985年,在北京中关村,41岁的柳传志为了代理14台IBMPC的生意,奔波劳顿并饱受冷遇,而此时与他同龄的任正非正在深圳为生活艰难打拼。1985年的杭州教师马云是个21岁的潇洒青年。这一年,他第一次出国,读到了第一本企业经营书籍《松下幸之助传记》,书里的经营理念和国外旅程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为日后创业埋下伏笔。

从青岛到北京,从深圳到杭州,这是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的事业起步之地。在地图上这是各具经济形态的四个地域,而四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则分别代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四种模式。

张瑞敏显然已属于领袖

级企业家,但在最初的创业时

光里,他要管的不单是产品创

新,还包括“禁止随地大小

便”。海尔集团的奋起正是从

烂摊子开始的。1992年,周厚

健上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不

久他几乎完整再现了前青岛

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的创业

之路。这不仅体现在两人起步

于集体企业、改制后品牌都有

个半岛气息浓烈的“海”字,更

在于这两个山东人都有着善

于管理、锐意进取的“精气

神”。张瑞敏和周厚健各自率

领的海尔、海信成为山东半岛

经济区域的“代表作品”。

柳传志起先是中关村很

不起眼的中年“技术男”,当时

的弄潮儿是先于他脱颖而出

的人。但在多年之后,当年的

中关村红人已悄然离场,柳传

志则位列中国商业领袖阵容。

中关村的神奇之处不仅是从

“电子一条街”发展为“中国的

硅谷”,更在于造就了许多像

柳传志这样的知识分子企业

家,并不容置疑地成为中国企

业家群体的主要构成。他们走

出了一条超越自身的人生路,更颠覆了

曾经萦绕这个国家的“知识无用论”,为

中国经济机制创新奉献了知识精英群体

的强大力量。

就在柳传志下海之后,身处深圳的任正非也已经预想到了知识创新的前途,因此他毅然决定放弃搞科研而去当个体户。任正非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带是中国企业家最初密集迸发之地。改革开放之初,来自港澳台的经济风潮最先吹到这里。市场意识强、商业嗅觉敏锐的珠三角企业家们为中国企业界奉献了最早的流行词汇和新鲜理念。曾有一种说法,“在珠三角,人人都是企业家”,在珠三角著名企业家代表人物中,包括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和三次入选“全球50名最具影响力商界女强人”的董明珠。

与珠三角地区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的长三角,自然也不缺少企业家的传奇。马云的故事是长三角企业家群体传奇的凝练。长三角地带的企业家的另一个著名代表人物是宗庆后,这位起初只想当“杭州李嘉诚”的原校办工厂厂长,2012年以800亿元身家登顶中国内地首富。(下转第二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