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人文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人文特刊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风貌时代丹青“庆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5周年王中年国画展”暨艺术研讨会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风貌时代丹青“庆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5周年王中年国画展”暨艺术研讨会纪实

邵大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从王中年的画里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这是不容易的。画家认真严肃地对待艺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他的艺术观,他非常虔诚。他吸收古代文人画的传统,又吸收21世纪以来写诗山水画的传统,不像后来的文人画,把传统的写诗细微严谨地吸收进来。他的画写实,但是又有写意性,画的细腻、严谨、整体,而且有意境,有趣味。

王中年能繁就简很不容易。李可染的画非常严谨,非常整体。王中年在体格画风上面繁而就简,要彻底改造画面,像张大千那样画瀑布不行,那是细腻的画风,怎么把自己的格局和面貌更强化,形成一体?不能说王中年没有自己个性,他的个性还是相当强烈的。我很钦佩王中年严肃的态度,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难的,山水画文人画非常讲究写意,也会造成一点缺点,过分强调文墨,不求山水画的表达。笔墨山水表达客观自然,表达主观感受这种意境就流于形式了。

70岁以后,王中年进入艺术的壮年和盛期,我们期待着他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看王中年的画,只要看进去,让人非常感动,他的画充满了感情,写生也好、考察也好,对故乡的思念,整个表现在画上用真情画到山水中来,不是要画画,是要表达这种真情实感,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

王中年非常贴近中国山水画的本意,他的作品质朴而清新,情深而功厚,有深厚的感情和功力。讲传统,他是跟传统的文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重视笔墨和意境。描写的景观也好,画面的意境也好,与古人不一样,它是这个时代画家有非常鲜明的视觉经验,反映出一种当代的体貌。

有人说王中年的山水画是写实跟写意的结合,我觉得他讲究笔墨,用笔墨开拓层次,以笔墨精神来实现写实的艺术观念。他非常开阔,内容充实开阔,不是照相机、镜头里面的景象,是艺术家的创造,视野没被局限,表现非常灵活。同时他又非常注意细节,增加了浓郁生活细节,房子不是古人的房子,不管画福建、东北、河南、太行山里的都非常有特点。无论画中有鸡、狗、妇女、小孩、辣椒、灯笼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是我们比较向往的,它也是画家的精神写照,不是空泛、抽象的,是非常具体的,能够让我们亲切感受到的。

孙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王中年不仅是画家,他还在教学上面默默无闻做了很多的贡献,他悉心编著的山水画教程,足以体现他在教学上下的功夫。他是一个非常勤恳、诚恳、朴实的画家,在大自然面前虔诚、热情地去歌颂大自然之美。王中年的山水画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非常忠实于自然,非常写实,把大自然的美再三地体验体会后再表达出来。他的画的溪流、山石等都有很独到之处,比如能把溪水奔腾画的非常真实感人,自然派的表现。这在中国山水画当中,从古代作品来说非常稀少,在近代山水画当中也是独树一帜,有相当的影响力。无论他画的桂林、北京房山,还有太行山这一带的风景、以致于全国各地的风景、他都用自己深入的写实写生,打造出了相当完美的套路。

王中年虽然接近70岁,但精神和身体状态都非常良好,正值创作的盛年。当代山水画,中国画兴旺的状态都在百花齐放,很重要的一点,通过王中年的画,能感觉到他对艺术的虔诚,他用笔墨体现着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李树声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王中年早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非常重视艺术普及工作,重视为群众服务,这是灵魂里很深的观念。这些从年轻的时候树立的非常牢固的观念贯穿他一生的艺术劳动,他不搞玄虚的东西,实实在在面向大众,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不会说看不懂王中年的作品,他的作品能让人一目了然,而且会感到很亲切。这是他成功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王中年编的《山水画教程》中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从古到今都有,除了对古代山水画做认真的研究,还对近代的山水画家做了分析。他很善于学习,也善于广泛吸收研究大家的成就之所在。王中年除了造画之外,还吸收了前人的好处,也有自己新的创作。他教学,总结了很多关于山水画程式性的东西,但却不妨碍他个性的表达。他现在的水平,在全国来说是非常突出的,能画到这种水平的确实不多。

艺术就是美的东西,美的东西还是艺术创造。人类需要艺术,艺术可以慰藉人生,得到享受。王中年已经创造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四个字形容就是———秀润、清新。因为山水画要求气、韵、思、笔、墨等,韵味怎么产生出来的,确实是你笔墨技法里面流露出来的。王中年已然进入到比较高的层次,能够把自己东西进行总结,反过来还能够教给大家,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刘龙庭

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批评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王中年作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教授,身兼创作和教学两个重任,他的画按照传统绘画的技法,对大自然绘画做了深入探讨。是中华民族给大自然对话,千人合一哲学的体现。他的画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他对自然中一山一水一木一桥都是认认真真的画,是一个真正地把精力投入到绘画当中去。呈现的作品一丝不苟,细密精致而真挚。

当下我们的经济建设风风火火地发展,画家中流传一个词叫“浮躁”,细密精致的东西也有,但山水画粗制滥造、皇帝新衣故事骗人者也不在少数。王中年的画一大特点就是很耐看。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了绘画的主流,所以山水画是高度成熟、高度完美,更是不容易超越的。王中年却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带有李可染抖动的瀑布,水有白石黑水,还有浅浅的清澈透明的水,得益于素描速写的创造,这是细腻处,所以很纯净很耐人寻味。

王中年作为中国画研修院的院长,是位教学好手,对培养青年学子和青年画家非常称职。并编写出版了众多教材和书籍,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巨大,也取得了卓越成绩。他对教学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对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赵力忠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理论部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常务理事

看王中年的画,我有四点体会:严谨而不失轻松、细微而不失整体、淡墨中求得丰富、细笔里内藏筋骨。

第一,严谨而不失轻松,虽然画的很严谨、投入,但却不板不重。我们往往说一个人的作品,你松动点,往往松动不了。有的松动了,松完以后就轻飘了,就流画了。王中年的画确实把严谨和轻松关系做得比较好,很到位。

第二,细微而不失整体。王中年的很多作品是写意和小写意,很多地方不仅有树枝、树叶交叠很细微,细微处却很注意,包括人物的动态。从整体上看完整到位,如果画太细了之后往往容易琐碎,可是他最后统计很好。

第三,淡墨中求得丰富。王中年不像美术馆很多山水展都是学黄宾虹表面现象———往深里的看,往重里画,整个墨气的东西。但是他画的是以淡墨为主的,重点地方提一下。最高层次是淡,淡墨快走到底了,再求丰富就不太容易。画不好,就容易画的薄了、浮了、飘了。而王中年在这方面处理得很有自己的一套。

第四,细笔里内藏筋骨。很多画山水的比较费笔,都用大笔头的,我看王中年画面很少用,一般都是小笔,在细笔里面却不碎,又能够画具体,细微正是他的优点。他的笔法用的是认认真真的楷书,以楷书笔法用线条转折、落笔、收笔,开创出自己严谨协调的风格。

李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王中年是一个多面手,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油画、年画、国画、速写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作品,人物、花鸟、山水也均有探索。他既在油画、年画、速写这方面来帮助他提升国画,又在人物和花鸟画里面来补充他的山水。他非常注重书法的训练,用书法的用笔来丰富他的画,字为骨、诗为魂,注重诗词,在写生的同时用诗词入画来描述,注重诗画之间的结合。王中年按照这个路数来不断完善自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传统继承得非常好,十足难能可贵。

王中年的作品自成一景,也自成一家,自有风格。他的山水风格是清新质朴,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他的山水能满足各个阶层的喜好,艺术作品若能被各方面的人欣赏,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价值,王中年就做到了这一点,作品能雅俗共赏。他画的东西都是通过速写和深入写生而来,不是抄袭古人的,他重视笔墨,但是不抄袭古人。他在山水中表现的人物不是和尚道士,他画的是村童、村头的老人、满山的牛羊、村童读书、农家乐的场景,虽占的位置不大,但是有点睛的作用,它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关系。正因为如此,他画出了自己的特点。

张清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书画院院长

我想说两点,一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时代,二是文辞歌赋困惑了画家。

中国山水画的高峰都定位在元代,而我认为山水画的高峰是现代,因为精神的东西是不可以超越的,比如说孔子能超越吗?老子能超越吗?超越不了,它一步到位了。但精神和物质结合体可以超越,精神理论和实践的东西可以超越。我们绘画本身需要毛笔、需要宣纸、需要颜色,这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山水画的高峰不在元代和宋代,不在哪一天,而在于现代。改革开放30多年当中真正静下来画画的,我认为不多,王中年是我敬佩的。

第二个问题,诗词歌赋的问题,现在都说一个大师必须会诗词歌赋。古代人可以一门心思学习四书五经,他当画家,他是书香门第,当然诗词歌赋不在话下。而我们如今达到古代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我们日常生活已不必依赖诗词来传达什么,所以任何时代都有大师,不一定诗词歌赋什么程度是大师。不要说艺术家画家,不要说定位哪个时代是最高峰,我觉得现在时代就是最高峰,王中年就是我们最高峰的领军人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