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跨国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跨国公司
 

2011年4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管华为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的诉讼胜利获得了业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但对于华为来说,此次诉讼的战略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分析人士指出,华为反诉的真正目的则剑指摩托罗拉的网络设备业务。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设备供应商的华为希望与摩托罗拉做成这笔原属于诺西的交易,以捍卫自己在业界的地位。

华为“暗算”摩托罗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贾晶晶/文

华为“暗算”摩托罗拉

也许因为华为的存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西门子网络(以下简称诺西)之间的交易注定不会顺利。

近日,华为公司通过反诉摩托罗拉侵犯其知识产权,终于得以暂时阻止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与诺西之间的网络设备业务交易。这被业界称为是华为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里程碑式的胜利。

然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分析人士指出,华为反诉的真正目的则剑指摩托罗拉的网络设备业务。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设备供应商的华为希望与摩托罗拉做成这笔交易,以捍卫自己在业界的地位。

但是,因知识产权问题在海外频遭“暗算”的华为,这次能如愿以偿地“掳获”摩托罗拉吗?华为“搅局”摩托诺西交易遇阻

或许摩托罗拉从没想到,其与诺西之间原本应于本月底前完成的并购交易会因“局外人”华为的一纸诉状而变成未知数。

今年2月22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法院支持了华为的诉讼,其作出的裁决包括:禁止摩托罗拉向诺西转移华为的保密信息,并要求摩托罗拉聘请独立第三方进行华为保密信息的安全删除检查,并允许华为对诺西维护摩托罗拉设备的服务记录进行审计等要求。

而华为的反诉,也始终都在摩托罗拉预料之中。

2010年7月,摩托罗拉与诺西暗度陈仓达成协议,欲以12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无线网络业务出售给后者。然而在宣布这笔交易仅仅一天后,摩托罗拉就做了一件让外界意想不到的事———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华为诉至法院。在诉状中,摩托罗拉指称,华为蓄意从一家雇有多名摩托罗拉前雇员的Lemko公司取得了有关摩托罗拉的商业机密。这项指控很快就被华为怒指为“子虚乌有,毫无法律根据”。

摩托罗拉此举的真正目的让外界一时之间颇费猜测。但著名电信业专家马继华却认为,摩托罗拉不过是“希望以诉讼先发制人,以求卖个好价钱”。

“在宣布出售网络设备业务之前,摩托罗拉其实已经想到华为会起诉。”马继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之所以先提起诉讼,摩托罗拉就是为了混淆公众的视线,在舆论中占据制高点,这对摩托罗拉排除交易干扰非常有利。”

但结果显然出乎摩托罗拉的预料。华为不但没有知难而退,而是一反常态地采取正面迎战的策略。2011年1月24日,华为一纸诉状将摩托罗拉与诺西一同告上美国伊利诺伊州北方区法院。华为在诉状中称:“此类转移如按其最初预期的形式完成,将导致华为大量秘密信息泄露给诺基亚西门子网络,从而给华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随后,该法院在进行相关调查之后做出了前述裁定。

“巧合”的是,就在华为胜诉不久之后的3月9日,中国商务部也对这笔并购业务的审批作出一个决定:再次推迟审批60天。此前,摩托罗拉与诺西曾计划于2010年底完成交易,但因商务部审查而不得不将完成日期推迟至今年3月底。

但对于此次延迟后的最终结果,众多业界人士均表示不容乐观。有观点认为,华为的诉讼或将使摩托罗拉与诺西的并购业务彻底搁浅。

这显然让摩托罗拉猝不及防,更不愿相信,“在现阶段,我们不会对任何的猜测作出回应。”日前,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媒介经理郭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我们一直在等待商务部的回复,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尽管华为的诉求最终能否真正实现仍然取决于商务部的审批结果,但此次诉讼的胜利却让不少业界人士纷纷称道,认为华为通过此举不仅赚取了商誉,更奠定了其在业界的地位。2003年,华为曾被指侵犯知识产权遭遇思科起诉,虽然双方最终达成庭外和解,但华为却因此蒙受了巨大的商誉损失。

有业内人士发表看法说,错误本身就在摩托罗拉一方。并且,其拟出售的资产价值因为久拖不决正在持续、迅速地缩水。有消息称,已经有些等不及的诺西最近公开表示,希望通过排除收购摩托罗拉的GSM资产,重谈收购条款,以期尽快完成该项交易。华为的“算盘”

尽管华为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的诉讼胜利获得了业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但对于华为来说,此次诉讼的战略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让摩托罗拉道歉不过是华为为了争夺面子的一个表面行为,但其实,华为反对摩托罗拉将网络设备业务卖给诺西,是另有原因。”马继华分析指出,继续联手摩托罗拉或收购摩托罗拉的网络设备业务以捍卫自身在业界的地位,才是华为的真正目的。

实际上,对于摩托罗拉来说,华为从来都不是局外人。相反,从某种角度上说,两家公司甚至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3月29日,一份据称是华为的内部备忘录浮出水面。据悉,华为在这份备忘录中详细披露了与摩托罗拉的合作细节,并称其与摩托罗拉的合作是“双赢的”。

早在10年前,华为就与摩托罗拉开始了广泛的合作。业务范围涉及无线接入、核心网等多个领域。同时,华为与摩托罗拉还签署了一系列代工协议,向其提供无线和通信技术及产品。在这些合作中,华为上万名工程师都参与了开发相关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由华为生产出来后,均被贴上摩托罗拉品牌,然后销往全球市场。在双方多年的合作中,华为与摩托罗拉互惠互利,交往甚密。也正是因此原因,摩托罗拉凭借华为的产品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对华为在电信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以及服务等诸多细节“知根知底”。

但是,华为并不甘于永远隐身于幕后,他的野心是走出国门并在全球市场立足。这家创建于1988年的中国本土设备供应商在1995年就成立了知识产权部,于1997年推出了GSM设备,并先后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以及微软等10家跨国巨头共同成立联合研发实验室,华为的触角开始伸向全球。

2009年,华为凭借1491亿元人民币的全球销售收入,击败了竞争对手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两大巨头,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设备制造商。但尽管华为尝试了各种努力,此前却一直得不到傲慢的北美运营商的认可。

通过多年为摩托罗拉的代工,华为的产品逐渐渗透到北美等鲜有外国公司涉足的市场,华为趁机和北美运营商们建立了合作。

在北美的初步成功为华为带来了不小的利润。有数据显示,2009年,华为在北美销售收入达4.0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在华为已公开的名单中显示,其在美国的运营商客户包括LeapWireless、CoxCommunications、Clearwire以及MetroPCSCommunica-tion等多家巨头公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华为雄心勃勃欲大举进军北美市场时,摩托罗拉却突然决定把整个无线基础设施业务出售给诺西,这对华为无疑是一个严重打击。

且不说摩托罗拉此举势必会侵犯华为的知识产权,仅从业务层面而言,有了摩托罗拉的网络设备业务,会让诺西公司如虎添翼。相关数据显示,摩托罗拉网络部门在北美有8%的份额,诺西则有6%的份额,如果收购成功,则意味着诺西在北美乃至全球将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将会使华为处于十分不利的市场地位。胜算难料

但是,牵手摩托罗拉对华为而言绝非易事。

其实,早在去年业界传出摩托罗拉将出售无限网络设备业务之时,华为公司就在第一时间参与了竞购,并聘请谈判专家和律师等进行大量游说和公关工作,试图消除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获得全球电信网络控制权而设置的障碍,但最终未能获得成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美国,华为的迅速崛起早已令其感到不安。对于这一点,华为深有体会。近年来,因为某些莫须有的原因,华为在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及收购总部位于加州的云计算公司3leaf中悉数失利。有美国媒体报道称,华为的某些并购业务甚至遭遇过“国会议员扎堆反对”。

况且,华为此次看重的是通讯和电信业务,所受阻碍之大并不难想象。据悉,去年美国政府就曾警告过两家电信运营商AT&T和Sprint,绝不能与华为进行交易。因此,华为要想收购摩托罗拉网络设备业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但和摩托罗拉继续保持既往的合作模式也是一条很难走通的道路。相对于华为的“野心”,摩托罗拉对于网络设备业务似乎早已没有激情。据业内人士透露,近10年来,摩托罗拉在网络技术和知识产权上已少有建树,在无线领域主要的产品与技术趋势的把握上,和主流供应商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并且其“移动设备部门自2007年以来已经亏损超过50亿美元”。

和摩托罗拉的两条合作之路都荆棘丛生,现在,华为能做的似乎只能是阻止摩托罗拉出售网络设备业务。3月30日,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华为管理层已经决定,如果摩托罗拉执意要将无限网络设备业务出售的话,华为还会继续走诉讼的道路。”这位人士援引华为内部管理者的观点表示,“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华为当仁不让。”

不过,也有人士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华为的起诉已经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至少起到了“延期交付时间”的作用,“IT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而摩托罗拉的很多技术都已经过时,延期交付会让摩托罗拉和诺西都感觉拖不起,美国政府也会考虑这些问题”。

一家美国媒体的评论员曾指出,华为应适当调整一下并购策略,在与美国政府进行博弈的时候,不妨“打打温柔牌”,积极地处理好和美国各级政策制定者的关系,这样其海外业务就会顺利很多。因为并非所有涉及高科技的并购业务都不被批准,今年阿里巴巴就在美国达成两项并购。

如此说来,华为仍有机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