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梦想”照进现实和未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11月17日拍摄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的钻探设备。
(来源:新华社)
11月17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人类能不能通过钻探工具透过地球表层直达地幔取样?大洋万米深处的钻探会不会发现更多未知的秘密?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11月17日在广州正式入列,这些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和未来。

“这是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将对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乃至造福全人类都有特殊的意义。”新华网记者第一时间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采访该项目负责人了解到,正式入列的“梦想”号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让全球深海探测科考进入全新的时代。

不惧超强台风

全球海域作业

据悉,“梦想”号船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同时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16级超强台风下安全生存,满足全球主要海域桥梁通行及码头停靠条件。

“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经两轮海试验证,“梦想”号主要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构建起我国自主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

钻进大洋底层

探测地球深处

“梦想”号建造团队联合国际顶级油气钻机企业研制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大幅提升,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

“梦想”号的4种钻探模式分别是传统隔水管模式、“可燃冰”专用测试模式、传统无隔水管模式、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传统隔水管模式常用于海洋油气的开采,是“标配”;“可燃冰”专用测试模式系“梦想”号专门设计的轻型隔水管系统,可实现水合物专用测试,这种模式能减轻设备负担,降低钻探成本;传统无隔水管模式则适用于大洋钻探,钻杆可以达到更大深度;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在于钻采系统中配置了专门的泥浆循环管线,避免泥浆直接排海污染。此外,“梦想”号的3种取心模式分别是提钻取心、绳索取心、气举反循环取心,可实现不同地层和岩体持续钻进取心。

智能无处不在

未来不可估量

“梦想”号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建成“船舶智慧大脑”,可实时汇聚分析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实现作业智能监测、实验智能协同、健康智能保障、船岸智能融合,为科学家们的探索提供全方位支持。比如,先进的SDN架构和船舶自组网技术,让船上的科学家可以很方便地传送数据到岸上,并通过卫星通信随时与陆地联系;数据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意味着船上采集到的科学数据都能实时分析,辅助科学家进行决策。

深海中环境瞬息万变,钻探作业也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为做好应对,“梦想”号配备了强大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可以全面监控不同钻探作业时产生的数据流,实时识别风险,并在异常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等于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梦想”号还配备了智能穿戴设备与体检仪器,能够实时了解船员动态位置,并获取人体相关健康信息。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警告,船员可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此外,综合调度系统还将指挥和通讯结合,让船员之间的沟通更高效,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

据了解,“梦想”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申报立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多家单位完成设计建造任务。“梦想”号于2020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2021年11月启动建造,2024年10月完成综合海试。此外,还配套建设了全球储存能力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1处,高标准深水科考码头2处,多功能保障船1艘,为“梦想”号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