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产业)、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蓝钦扬:
与产业界开放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奥博
蓝钦扬 |
为国内外企业强化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有力促进国际产业要素流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产业)、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蓝钦扬在讲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变革时强调,应聚合“产政研”发力,让科研成果转化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蓝钦扬表示,作为亚洲顶级高等院校,南洋理工大学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全球领先的大学和产业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创建交流平台,进一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引擎。
拓展中新两国科研创新合作
蓝钦扬强调,要深化企业、大学和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以研发创新为轴,拓展跨学科合作、多行业参与,做好资源的联通和链接,不断补链强链增链。
南洋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科研密集型大学,多年来已与中国达成了系列合作硕果。其中,“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便是与中国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教育合作的一大实践成果。蓝钦扬表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非常成功,已产生了多项专利,孵化了多家企业并期待与更多的全球合作伙伴建立伙伴关系。
据介绍,南洋理工大学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型研究方面双管齐下,同时注重与产业界建立合作。目前与全球产业界建立了广泛合作,以大学-产业界合作模式推动转化型研究和创新,最终实现技术转化、专利和能力建设。未来将通过联合研究、全球旗舰项目以及人才发展,进一步拓展合作机会。
多种合作模式助推成果转化
蓝钦扬介绍,南洋理工大学与产业界的很多合作,都以“三螺旋合作模式”为基础。“三螺旋合作模式”是一种三方合作模式,从项目之初,大学、产业合作伙伴以及公共机构就同心协力,克服艰难险阻,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商业成果。“得益于三方参与的方式,合作伙伴可以从不同方面作出贡献,确保合作取得更大成功。” 蓝钦扬表示,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产业界、政府,已与多家本土和国际大公司成立了实验室,如新加坡电信、纳峰科技和大陆集团等。
当前,科研业态发生变化,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与以往不同。蓝钦扬表示,大学必须适应变化,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才能为整个生态系统增加价值。因此,除了“三螺旋合作模式”外,南洋理工大学近年来也开始尝试采用联盟方式,与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从生产商到用户,通过测试床,将研究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瞄准国家战略调整规划
南洋理工大学在多项大学排名中都表现不俗,有五个学科全球排名第一,分别为材料科学、能源和燃料、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蓝钦扬认为,南洋理工大学在学术和研究界取得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学校的战略规划。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五年进行一次战略规划,步调与新加坡的研究、创新和企业 (RIE) 五年计划保持一致。“我们借此确定重点研究领域、未来有广泛前景的领域及新兴研究领域。作为一所大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非常重要,需要对未来趋势保持敏锐嗅觉。”蓝钦扬说。
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
目前,南洋理工大学的重要产业合作都是跨学科的,并且始终与学校和国家的战略重点保持一致。因此,南洋理工大学特别注重提升跨院系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与产业界的合作中增加价值,提供更全面方案的法宝。”据蓝钦扬介绍,学校积极推动STEM领域与本校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南洋商学院,国立教育学院的合作,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效。在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卓越研究校园和科技企业(CREATE)计划的支持下,与剑桥大学共同成立“终身学习和个性化认知中心”,来自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南洋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李光前医学院以及工学院的专家们汇聚一堂,发挥自己的专长,推动该中心在学习科学领域获得了极大认可。
多举措吸引留住人才
在蓝钦扬看来,人才是南洋理工大学科研战略的基石,因此学校非常注重吸引能推动科研发展的优秀人才。
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学校采取了多种举措,例如校长博士后奖学金、南洋助理教授计划等资助计划,为来自新加坡和全球各地的新晋科学家、工程师和学者提供在南洋理工大学开展科研活动的机会。
还有一些全国性的人才计划,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产业研究生计划和新加坡国际研究生奖,旨在建立一个科研生态社区。此外,南洋理工大学积极为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提供发展机会,鼓励他们参与产业合作,为教授和科研人员在创业、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提供多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