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国际
 

2024年9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加坡“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

搭建人才交流桥梁 深化中新企业合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乌兰琪琪格

《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总编辑乌兰琪琪格与新加坡“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右)

2024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的34周年,中新双方合作领域正在不断扩充,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两国企业携手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在基础设施、金融科技、法律服务、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中新双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日益频密。

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加坡的一个非政府、非盈利性组织,“通商中国”成立17年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中国与新加坡的桥梁,促进中新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据介绍,“通商中国”2007年成立,其宗旨是要让新加坡各界人士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并加强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以及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的中流砥柱。

近日,《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深度对话新加坡“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深入讨论中新两国企业在经贸、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搭建中外桥梁,“通商中国”应运而生

李奕贤曾担任新加坡贸工部兼国家发展和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多年,积极促进新加坡与中国、中东和俄罗斯的经济交流、国际贸易及投资。他从2016年起担任新加坡通商交流合作促进组织“通商中国”的主席,致力于进一步搭建新加坡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和经济的桥梁。

李奕贤分析,“随着中新两国间文化与制度差异的认识加深,我们意识到需要通过系统性学习来增进相互理解。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对于新加坡来说,了解中国对于未来的经贸合作至关重要。”

“在过去30多年里,新加坡和中国在深化双边合作、增加相互了解与信任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建立了独特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合作互利共赢、务实创新、与时俱进。”李奕贤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商中国”在中新双方的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也扩展到了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市场。过去一年中,“通商中国”举办了约100场各类论坛、解读会、分享会与专家会议,为新加坡企业和个人解读,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宝贵机会。

培养未来“领导者”,赋能年轻一代成长

对“通商中国”而言,年轻一代是其重要的服务对象。“因为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培养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相互认识并建立友谊,未来探讨更多合作机会。”李奕贤表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成长赋能,亦是“通商中国”的核心使命之一。为此,“通商中国”于近期推出了奖学金项目,旨在吸引中国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来新加坡就读高中。

针对青年群体,“通商中国”则推行了青年实习计划,旨在为即将毕业或刚毕业的大学与大专生提供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企业实习六个月的机会。“每年我们派遣500名学生前往中国,同样也有500名中国学生来新加坡的企业实习。通过亲身体验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各自国家的文化和职业发展。”李奕贤表示。

此外,“通商中国”也关注30至50多岁的企业家群体,每年为他们举办研修班。 “目前,研修班成功举办了10届,形成了一个超过200人的社群,并成立了自己的校友会,他们经常组织活动,共同探讨各个行业的发展机遇。”李奕贤介绍,针对年轻的准企业家开设的“东游记”项目,也为参与者提供了直接接触中国重要经济城市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人脉。

持续扩大会员规模,培养各类“新中通人才”

“通商中国”还致力于培养既了解新加坡又熟悉中国的“新中通人才”,通过一系列的品牌项目,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赋能,推动中新两国的紧密交流与合作。

作为“通商中国”的年度旗舰活动,国际会议“慧眼中国”环球论坛寓意“以敏锐的洞察力解读中国的发展趋势”,邀请诸多熟悉中国事务的专家学者与商业领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行业机遇分享真知灼见。据介绍,“通商中国”采用的是受邀会员制,目前有超过130家会员,李奕贤表示,“无论是哪国的企业,只要在新加坡设有公司,我们都欢迎它们。”未来,“通商中国”计划继续扩大会员规模,以深化中新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与时俱进,深化中新企业合作

谈及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李奕贤表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新加坡作为出海的起点,这对双方都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对于中新两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李奕贤强调了几点关键因素:首先是加强语言沟通;其次是加强实地考察,亲自访问对方国家可更准确地了解当地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此外,促进行业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促进两国企业在特定行业的合作。

放眼未来,“通商中国”计划通过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推动两国在经贸、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