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24年6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州大学: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徐守坤

徐守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导航仪”“加速器”。

常州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高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从战略高度认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依托“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领、开放办学、数字治理、文化兴校”发展战略,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创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从专业优化提升、多元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教育组织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助力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教育组织创新,引领行业高校产教融合新范式

打破组织边界,构建一体化平台。常州大学以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为核心、技术转移工作站为纽带、产业引导基金为保障,构建科教产融创一体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良性循环。

与常州科教城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全面负责运营管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围绕区域产业需求,设立大学科技园种子资金,已有224个初创企业落户,形成“一核多基地”发展态势。

贯彻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的组织建设理念,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重点,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构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生态。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4个。

成立技术转移中心,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2012年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近3年科研到款和营业收入均实现逐年增长,促成到校横向科研项目1500项,科技合同成交额11亿元,科研到款6.7亿元。

2020年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复合型技术转移领域研究生培养,共培养445名集萃研究生和1000余名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多类型、跨学科、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组建未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面向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科技园推荐的优质项目开展股权投资。

制订工作标准,服务全国高校产教融合。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委托,常州大学牵头制订《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工作标准》。担任全国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理事长单位,10余个省市政府、10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交流。

激励全员融入,实施“十百千”工程。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十百千”工程,以学院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为关键,一院一融合,激发学院、基层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能动性与投入度。

更新培养理念,构建协同育人高地。不断更新培养理念,贯彻“学以致用”的学术观,专创融合、产创融合、科创融合,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成立具有健全独立运行机制的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多主体共同办学,“科、教、产、融、创”于一体,服务机器人产业助力千亿级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依托高水平“科教产融创”一体化平台,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助力企业突破国外垄断技术5项,办学经验获江苏省教育厅专题会议专项宣介。

学校成立创业孵化平台、创新研发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技术攻关成果,揭榜挂帅项目“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获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教学改革成果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学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学建设成果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6个、省级产教融合一流课程5门、省级优质教材6部,数量位列江苏高水平大学第一。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行业高校服务产业新路径

立足学科特色,赋能石化产业升级。常州大学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南化集团、扬子石化等成立创新联合体,聚焦国家石油石化等能源技术更新,着力构建新时期校企新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模式,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聚焦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原创性理论问题及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与中油技开成立联合实验室,与石化盈科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瞄准深地探索,成立油气钻完井孙金声院士工作站。以“团队共建、平台共筑、难题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赢”为工作抓手,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落地落实,整合学校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近3年,学校与三大石油公司及下属企业签订科技合同80余项,获项目资金超2亿元。

瞄准技术前沿,面向区域未来产业。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成立常州大学-创健医疗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常州大学-常州科教城合成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合成生物领域基础研发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和产业研发平台。

聚焦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及芯片等关键领域,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进国家高新区共建王诤微电子学院,形成以大科研建制为特色的科研创新共同体,为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聚焦高端工业母机和智能制造系统研发,与大连理工大学、龙城实验室共建工业母机工程研究院,以“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研发大成果和支撑大产业”共同推动智能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牵头成立新能源储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新能源储能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成果转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成立常州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围绕新能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迭代升级。会员企业400余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3亿元,增长65.6%。近3年,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政府奖2项、行业协会一等奖9项。

聚焦人才引领驱动,激发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新活力

实施“千师千企”“双岗互聘”,推动人才共育共享。深耕学科产业合作根基,提升服务行业能级与水平,校地校企共生共融共赢。推进在职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强化与产业企业的融通合作。实行共引共育共享机制,聘任产业教授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联合开展项目申报、科技研究。重点支持与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等机构的合作,推动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应用科研能力。

选派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40人次,获批江苏省科技副总182人,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35人,获批江苏省双创博士120人,获批2个博士后流动站。

打造“人才特区”,引育高端人才。紧跟国家和区域发展趋势,瞄准重要优势学科,打造“人才特区”,建立以“领军人才+团队组建+特殊政策”为运行机制的特殊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人才培养、资源分配、绩效奖励发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实行滚动式周期发展模式,扁平化管理服务。

2023年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5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

深化产教融合对外交流与服务。牵头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2022年成为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单位,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交流搭建平台。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经验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江苏教育报》《新华日报》《中国化工报》以及学习强国等省级以上媒体典型宣传超百次。先后受邀在中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全国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论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大会等全国性会议作大会报告30余次,介绍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经验。产教融合相关工作获教育部专函肯定及江苏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