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
 

2024年6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轮值CEO董红波:

企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相关报道
请扫描二维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的首项政府工作任务。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进阶发展的产物。工业时代经历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蒸汽机、纺纱机为代表的蒸汽时代;第二阶段是以电力、内燃机为代表的电气时代;第三阶段是以晶体管、芯片、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

当下,在信息化时代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包括: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算力芯片、电动汽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相关关键领域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型储能等;应用领域包括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

新质生产力在产学研三端,企业端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

滨化集团是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企业。集团始建于1968年,1970年投产,是一家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化工企业集团。滨化集团拥有氯碱、石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五大发展板块,产品氯丙烯、三氯乙烯、粒碱、食品级片碱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烧碱、环氧丙烷上榜“好品山东”高端化工品牌,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滨化集团完成营业收入284.34亿元,实现利税45.36亿元,上缴税金39.90亿元。从成立至今,滨化集团上缴税金达570亿元。

作为一家老企业,滨化集团的理念却非常新颖,提出了“一个愿景、两大目标、三大集群、四大基地、五大支撑体系”的理念。其中,一个愿景:创新能力领先、盈利水平一流、管理水平卓越和社会责任先行的行业头部企业和近零碳示范企业;两大目标:价值创造和人文精神;三大集群:千亿级的新材料、大化工产业集群,科技、资本联合孵化集群,内外融合、生生不息的人才智慧集群;四大基地:北海新材料基地、滨城基础化工和电子化学品基地、阳信精细化工基地、沾化新能源基地;五大支撑体系:科创引领体系、近零碳化体系、智能制造体系、开放赋能体系、社会责任体系。

在智能化时代,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是颠覆式的,滨化集团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从2021年开始进行流程工业的智能化升级。从机械化到电气自动化,再到DCS集中控制的高度自动化,现在开始向智能化领域进军。为了打造“无人工厂”,滨化集团与浙江中控开展了全面的智能合作。

滨化集团还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下面设有六个研发中心:功能化学品研发中心、高性能聚合物研发中心、碳三碳四产品研发中心、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过程工程中心,对涉足的上下游和产品链上的主要产品都进行研发和性能提升。

此外,滨化集团聚焦储能与氢能技术,建设全产链研发平台。基于针状焦、六氟磷酸锂电池材料产品及新能源板块,规划三大研发方向,构建“清洁能源—储能系统—电池材料”全产业链研发平台支撑化工耦合发展。另外,滨化集团还策划聚合与改性技术升级,满足定制化研发需求。下一步,还将在滨州市北海工业园建设国内最大的中试基地,并通过搭建多功能专业的中试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催化平台方面,围绕公司现有及规划产业,打造催化“桥梁”,联合内外部资源,以催化剂国产化替代、技术升级及装置问题验证为着力点,积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配方、分析数据、工艺包,实现降本增效,助力产业绿色发展。滨化集团现在涉足的催化剂已经展开了七个品种的研发。

在电子化学品方面,依托氟、氯、溴产业及技术优势,以G5级别电子级氢氟酸为先锋,重点开展氟、氯、溴三类含卤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的研发工作。现正建设电子级氢氟酸生产基地。

滨化集团非常重视研发生态的建设,2022年6月,滨化集团召开了生态建设大会,这也是集团历史上第一次召开这样的大会。会上,滨化集团提出,创新和研发不是单个的企业行为,要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不但要靠自己,还要靠伙伴,靠生态群共同来完成。目前,滨化集团已经与多家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欢迎与滨化集团产业相关的企业加入到我们生态圈来。

(本文根据董红波在第二次全国企业新质生产力峰会第十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