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
 

2024年6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在“四全”上下功夫

来源:中国企业报  

相关报道
请扫描二维码

一、全视角认知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而是使传统产业摆脱传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发展理念是其指导思想,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是科技创新是其核心要素,我国只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劳力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跃升是其必由之路,只有在人力资本跃升、高科技和新型生产工具孕育、科技和产业前沿探索上下大功夫,才能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四是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其基本保障,我们应该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紧抓住科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开放。

二、全链条主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这一链条催动形成的。目前,我国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均具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通过优化配置使其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

主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三种方式:一是全链条的正向推动,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推动高科人才培养、高科人才推动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推动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二是全链条的逆向引导,主要表现为:新质生产力引导高端产业、高端产业引导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引导高科人才、高科人才引导高等院校。三是全链条的相向而行,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都为催动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链条各环的优势与劣势:一是高等院校不少,世界顶级大学不多;二是高学历人才不少,高科研发人才不多;三是高新成果不少,成功转化不多;四是普通产业不少,高端产业不多。从上述“四个不多”可以看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推链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调节高端产业发展布局、以高端产业发展布局调节高新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创新调节高科人才培养、以高科人才培养调节高等院校设置的倒逼机制。也就是说,高等院校要适应高科人才使用需求,高科人才要适应高新技术创新需求,高新技术要适应高端产业构建需求,高端产业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我国应制定实施以政府和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企业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为主导;以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战略规划。

三、全过程推动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我国催动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尽管非常齐全,但其各环的链接还不紧密,其动能也不强健。走什么路径才能使其优化配置和强健支撑?主要有六条路径。

一是科学家领衔创办高端产业企业。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视野。科学家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创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企业家率领高科人才发展高端产业。企业家既有做大做强企业的基本条件,又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通过招揽高科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能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三是科学家和企业家携手引领高端产业发展。科学家具有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企业家具有管理经验和资本实力,双方合作不仅能够办好企业,而且可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国企和民企混改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国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优势,民企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国企和民企混改既可发挥各自优势,又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还可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五是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这种载体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与科研机构高科人才的重要作用。六是知识产权运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已跃居全球排名31位,连续两年被列为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但我国营商环境与催动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此有三条建议:一是以市场化提升企业内在动力;二是以法治化推动企业依法治理;三是以国际化促进企业制度转型。其中,应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府转型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本文根据石军在第二次全国企业新质生产力峰会第十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