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重磅
 

2024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皇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倩

河北省秦皇岛市近年来积极推动“科创+产业”加速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近日,秦皇岛市市长丁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秦皇岛市将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

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产业体系的质量奠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近年来,秦皇岛通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系统布局和重塑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坚持向“新”而行。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培育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领军者。臻鼎科技高端集成电路封装载板、哈电重工HA级重型燃气轮机等全球最先进的战新产业项目建成投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坚持向“绿”而行。全面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秦皇岛产业竞争新优势。秦皇岛港煤三、四、五期码头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绿色港区,为促进港城融合发展树立了新典范。

坚持向“智”而行。积极拓展5G应用,加快布局物联网、大数据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教合作,组织智能制造通用技术联合攻关,深度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全市现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数字化车间17个,有力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

丁伟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引擎。秦皇岛将立足独特的生态、区位、交通、港口等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产业发展提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秦皇岛市拥有10所高校和2个国家级、9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密度居全省前列。

做好“孵化”文章。拓展完善创新孵化服务体系,在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领域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孵化体系,全市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

做好“培育”文章。每年筛选3—5家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性企业,健全产业服务链条,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中信戴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2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企业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做好“提升”文章。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壮大计划,筛选500家初创型企业、100家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后备库,强化要素供给,助力企业提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693家、3909家、389家。

丁伟说,“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秦皇岛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主线,奋力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开展创新主体培育,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聚焦人才平台支撑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高层次人才的加盟、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加持,让秦皇岛推动新质生产力有了更足的底气。

注重引人才。实施“港城英才”支持计划,制定“人才强秦”25条政策,落实好英才服务卡、服务专员等措施,让更多优秀人才在港城大地竞相驰骋。2023年,成功引进6名院士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燕山大学刘日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重筑平台。加强与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北方中心、中国创新驿站、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对接,持续推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昌黎科创基地建设,成功打造北化工生物产业研究院“河北省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注重优环境。全面推进谋划即招商、洽谈即入库、签约即帮办、立项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证“六即”改革,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加减乘除”,让企业向链上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城市集聚,价值向高端集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丁伟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增添了生产力的科技内涵,也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指征更加具体。秦皇岛将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