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领域专家张宝山:
不惧风雨向前行 愿当行业“抬轿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唐青妮
从行业“小白”到国内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大学教授和创新研究者,张宝山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稳步前行,不断实现个人突破,同时也为心理学行业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为热爱,所有的辛苦都成了享受。每当想起心中的目标,就有用不完的前进动力。”张宝山话语简短,却透露出对教育心理学的浓厚感情。
潜心钻研
引领学术发展
从读书时代开始,张宝山便对心理学产生了由衷的热爱,并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先后拿下了心理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成为国内心理学领域不可多得的拥有扎实学术知识的专业人才。2009年,张宝山因丰厚的学术积累,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正式开启了心理学领域的科研征程。
多年来,张宝山始终致力于心理学前沿的学术科研,并任职为《BMC心理学》杂志资深编辑(主编),《工作、老化和退休》《心理学前沿》《社会心理研究》等杂志编委以及国内外30余种学术杂志审稿人。此外,他在《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老化》《老年学杂志:心理科学》《老化与心理健康》《压力与健康》《老化与社会》《青少年期刊》《心理学杂志》《动机和情感》《幸福研究期刊》《行为决策杂志》《博弈研究杂志》《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科学进展》等心理学专业顶级期刊、SSCI杂志和国内心理学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领域覆盖社会认知与决策、社会情绪与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为人师表
身先士卒
在张宝山看来,教育才是心理学行业的根基。“人才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热爱和专业,影响更多有能力的学子,为我国心理学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1年,张宝山入职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从一线科研走向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心理学科研是我的热爱,我希望能够通过课堂,让我的学生们也爱上它。”张宝山说道。
在日常育人实践中,张宝山总结出了心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1234”育人模式。即: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础(1个基础);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踏实性格的培养(2种学习品质);面对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3个学习阶段),张宝山坚定“本科重基础、硕士重思维、博士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并采用“螺旋式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科基本结构在课程当中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张宝山也十分注重差异性教学,并致力于让基础知识学习、迁移应用学习、反思同化学习和研究创新学习四种学习水平(4种学习水平)的训练比重有所不同,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目标和内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我不仅要成为学生们的导师,还要成为他们的榜样。”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张宝山深知自己肩负着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心理学的人才之余,张宝山也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多年来,张宝山一直在心理学科研领域积极探索,不断追求专业的突破与创新,先后主持了三项国家级课题和十余项省部级课题,为国家心理学行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张宝山在心理学教育上也取得了多项荣誉与重要进展: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朱智贤心理学奖、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学科建设先进个人等重要奖项。此外,其所指导的20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有12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12人到国内高水平学府攻读博士学位。
深耕厚植
笃行致远
张宝山认为,交流是实现学术进步的一大阶梯。在日常育人实践中,他十分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做到“三最”,即“阅读最原始文献”“掌握最新研究前沿”和“接触最活跃的学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来,张宝山始终秉承着从业初心,无私分享自己的行业经验和科研思路,参与了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中美老年心理国际论坛、心理卫生及精神医学高峰论坛、儿童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等多个行业内学术交流会议。此外,张宝山还兼任了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以及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等多个职位,在促进国内外心理学协会交流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的发展是开放的,不能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孤岛上。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张宝山将行业交流视为深化自己思想的途径,并希望能够影响和帮助更多专业从业者,以个体的进步推动整个心理学行业的发展。
潜心教育十数载,历经艰辛仍前行。作为中国心理学教育领域的学术人,张宝山始终以谦卑的态度,默默为行业的发展助力。“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责任心的人站出来。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同时,对于心理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张宝山也充满了期待:“前路艰辛,但是心有信念,便也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