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观点
 

2024年3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振精气神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大有作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葛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吉林企业商会会长葛坚

2024年全国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鼓劲、提振精气神、开拓奋进的大会。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我们民营企业家,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提振精气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民营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自身新质生产力。

我们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就是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机遇,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民营经济的力量。

一、民营企业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可以大显身手。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民营经济带来新动能,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民营企业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紧扣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关键部署,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准与核心竞争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民营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承载着将中国经济推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具体来看,民营企业既要托住传统经济,也要做强实体经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挖掘市场资源、抢占市场先机、开辟新道路。

在智能制造、大数据、物流仓储、生物健康、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领域里,民营企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有时就能实现技术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创造出新成果、新业态、新模式,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方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今年全国两会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权益、出台“民营企业促进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依法保护企业产权、保护企业家权益,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把相关政策、司法解释、意见措施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持政策与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责任平等,公平执法,公正司法,用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既能够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用实际行动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又能够督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在参加全国政协小组讨论发言时,我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最高法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办理商业纠纷案件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正性。同时建议把对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一个指标,促使相关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更好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活水”普惠的低贷款利率

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是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阻力,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我调研走访了北京、吉林、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中小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人士举办座谈交流会30次,与80多位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沟通,实地考察调研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收集民营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普遍存在的困难问题。调研发现,民营企业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难,贷款利率高。

尤其对于中小微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又缺乏担保体系,银企信息不对称,叠加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即便获得银行贷款,但是门槛高、利率高、金额少,还存在审批时间长、程序繁杂等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我今年的提案也主要是关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降低贷款利率普惠到中小微民营企业,让“金融活水”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建议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和国企的贷款利率持平,维护信贷市场公平,建议中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降至3%—4%,建议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贷款抵押制度,优化贷款利率结构,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提高贷款抵押率和放贷量,加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合作、信息共享。以上建议得到了其他政协委员的同意和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提供精准、有效、普惠的金融服务,提升便利性、可得性和覆盖面,就能够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四、发扬企业家精神,引领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他也曾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因此,发扬企业家精神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企业家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领导者,既要敢闯敢为、创业创新,带领企业发展壮大,也要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做回报社会的典范。企业家追求创新自信、敢闯敢试、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勇于承担风险,并在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取得突破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在追求生产力上实现跃迁,达到新质生产力的层级。所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更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民营企业的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以胆识与魄力、诚信与坚守、本色与善良的企业家精神,开创一片新天地。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民营企业家接续奋斗,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如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百年未遇新挑战的背景下,唯有改革者强,唯有创新者胜,唯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正以不断创新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让世界瞩目。传承企业家精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北京吉林企业商会的企业家们也同样具有“重德重义、敢闯敢为、善融善创、思源思报”的吉商精神,具有创新引领、敢干敢闯的企业家精神,具备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积极回报家乡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助力吉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商招商、推介家乡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突出成绩。截至去年,已为吉林省招商引资合同签约额328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28.9亿元,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助力脱贫致富、抗洪抢险、抗疫捐赠、乡村振兴、民企进边疆等方面发扬企业家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7次报道商会,点赞商会的爱心善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谋篇布局,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坚持科技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系统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航定向。我们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当前与长远、统筹区域和全局,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振精气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状态,乘势而上,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吉林企业商会会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