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
 

2024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沃德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慧:

持续推进模块化创新 助力实验室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周天琪

李慧

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成为热议话题之一。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与源泉,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上海沃德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沃德澜”)董事长李慧注意到,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发力,中国实验室行业正在经历跨越台阶的时刻。她认为实现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推进模块化创新,引入数字化管理方式,以及强化科技创新的合作共享。

李慧认为,相关部门应提高在实验室场景的数字化程度,实现对实验室的辅助监管,智能化检查实验室的设备、人员、环境等方面的标准情况,确保实验室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性;应鼓励实验室开展技术创新,通过设备自动化减少机械重复的实验操作,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方法,优化实验室的运营流程,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实验室的运营效率;支持建设共享实验室线下空间和线上平台,促进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共享资源、技术与成果,推动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把脉”出良策,赋能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当前,我国实验室建设领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实验室建设在科研、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实验室设备不断升级,实验流程更加高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建设领域仍面临着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等诸多挑战,实验室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有待提高。

李慧指出,实验室工艺流程复杂,研发课题不确定性大,且存在前期固定成本投入大和课题研发周期短之间的矛盾,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同时,市场参与主体多为传统的EPC总包、设计院和传统家具生产商,缺乏对实验室行业、实验室场景深入和细致的理解,容易造成设计施工不规范、不落地、不适用等问题;而且传统实验室行业管理水平落后无序、资源利用率低、研发安全环境差等局限性突显,亟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要解决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需要完成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环节,即模块化的设计和定制。在此背景下,沃德澜秉持国际化前沿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美国SEFA先进的实验室设计、制造标准,按照国际、国内标准规划设计,通过模块化定制应用,构建出实验室灵活且集成的科研场景,可反复拆装和组装,满足共享实验室的设计要求,不需要重新建设,反复使用可达十数年,并解决工作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反复腾挪的痛点,精准满足科研人员的研发需求与个性化创新需求,有效利用科研经费。

此外,沃德澜积极推进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实验室建设分会,致力于提高我国科研相关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交流,推广共享实验室合作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赋能实验室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端高质高复用,推动实验室建设成势见效

以沃德澜承建的上海博腾实验室建设项目为例,李慧介绍,此项目存在建设要求高、工期时间短、建筑条件差等设计和建设难点,以及项目所承担的研发内容工艺流程长,药物合成路线复杂,研究项目不确定,研发人员数量多,气候环境常年湿度大等因素。为了保证项目完成的安全性及工期进度要求,沃德澜组建专业团队,采用模块化安装,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家具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数据调研与需求采集,并以EHS为核心,结合环保、节能等方面作为设计理念,以模块化装备解决方案,满足研发实验时不同功能使用的需求,如选用定制异形通风房,操作空间更大;将主反应釜与冷却循环等附属设备进行空间分隔放置,既可减小不必要的空间排风需求,又可保护附属设备免遭腐蚀损坏。机电方面以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心轴,以BIM加持使之一次性解决项目建设的痛点、难点和需求,同时兼顾实验室绿色节能、人文关怀等重要因素,以高端、高质、高复用的产品助力实验室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下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趋势,实验室的数智化或将成为未来实验室发展的方向。李慧表示,沃德澜将会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创新力,还将通过实验室建设分会不断凝聚相关科研创新资源,推进实验室数智化和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全方位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促进成果转化,并通过拓展新场景、启用新技术,推进大平台建设,为中国的实验室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