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创新
 

2024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建材集团周育先: 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隽妤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
自主研发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
高标准设计施工的世界首条轻薄高透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

3月5日,围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任务,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年度任务中,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了集团下一步发展要求: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优化产业链完善产业生态。

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创新之源

周育先说,中国建材集团是我国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队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历来注重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自觉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支撑形成10亿—100亿元以上的梯度新材料产业体系。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承担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在研“1025”工程二期攻关按期推进,完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一期中期评估和二期启动。建成全球单体最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基地,形成T1100碳纤维、70MPa储氢气瓶等一批原创成果转化示范。下一步,中国建材集团将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周育先说,“我们在今年开年之初,在1月5日的同一天与中国建筑、清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都是行业里领军的合作伙伴,这其实是一个信号。集团在2024年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聚集社会资源来推动科技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通道。”

中国建材集团成为创新之源,要把牢三个端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前端:聚焦战略性布局,建立高科技含量“技术池”。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基础研究,提升“0到1”原始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着力培育原创型、基础型高价值专利,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技术领跑”向“标准领跑”转变。中端:突出市场化导向,填平成果转化“死亡谷”。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做好财务经济价值和资本市场价值在不同时间点的匹配。运用战略性投资、基金参股等方式,分散成果转化前半段投资风险,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端顺利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后端:加快产业化发展,超前关注“被替(迭)代”风险。系统性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创新的前瞻性,同步开展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替代产品的预研布局,强化后端到前端的反馈机制,形成科技创新闭环系统。

加快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的结构转型和改造升级,用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来阐释,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低碳化、绿色化升级。周育先介绍,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必答题,2023 年是中国建材集团数字化转型元年。“我们成立集团数字化管理中心,启动构建流程管理、数据治理,制定水泥智能工厂2.0标准,财务信息化系统多要素集成上线。”中国建材集团的新天山水泥累计建成智能工厂26个、数字化矿山11座;宁夏建材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一期完工投用;泰安中联、巨石成都、山东工陶院、厦门标准砂等1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

中国建材集团的数字化升级,下一步要以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要素流动为驱动力,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价值化提升”。在“智改”上,突出标准引领、技术应用,发布水泥智能工厂2.0标准,制定玻璃、玻纤、石膏板、智能矿山数字化标准,使新建智能线依照标准“出生”,按照经济理性的原则推进清单式智能化改造,深化“智能矿山”“AI建模增值应用”“隔空建造”“智慧安全”等新技术应用。在“数转”方面,突出数据流动、赋能增值,搭建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和智能生产运营平台,实现数据要素赋能主导产业,探索数字价值增值路径。创新商业模式,夯实赋能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物流平台,打造专业化数字科技公司,提升数据资产资本价值。

在绿色化升级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建设了水泥行业全球最大碳捕集项目,光伏装机容量同比增长45.6%,绿电量同比增长80.2%,实施央企间最大规模碳交易、采购中林集团1000万吨碳汇减排量。2023 年,中国建材集团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7.6%,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排放同比分别下降11.4%、5.7%和24.4%,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4%、吨水泥熟料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0.8%。新型低碳水泥熟料一次烧成技术实现碳减排25%。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增至55条,“光伏+”工厂增至58家。周育先说,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中国建材集团下一步将紧抓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产业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周育先表示,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道同义合,中央企业应发挥产业链链长的优势,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国务院国资委强调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中国建材集团坚守主责主业,一手抓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优产业生态。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制定了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工作方案,并切实以有效投资支撑战新产业落地。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超30%,以战新产业为主的新材料板块收入再破千亿元。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中国建材集团设置了以下发力点:第一在战新产业端,将加快布局和发展,灵活运用内生增长、并购重组、资本运作这三种方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在内生增长方式方面,充分发挥集团“揭榜挂帅”项目引领作用,通过应用示范攻关类项目,解决基础建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依托世界一流攻关类项目,布局战时应急、极端环境、高端装备、前沿领域、未来产业等国家急需的下一代材料。第三在并购重组方式方面,重点聚焦国产替代、“卡脖子”技术两大方向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四大领域,寻找优质并购标的。第四在资本运作方式方面,强化基金“催化剂”“孵化器”作用,积极布局一批标志性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及国际化项目。在集团内部深化基金“投资人+FA”模式,围绕已投项目及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链生态,合理适度扩充并购、定增等投资工具箱。第五在基础建材端,下大力气转型升级,以“水泥+”拓展盈利空间,以国际化拓展市场空间,以“双碳”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提高跨周期经营能力;升级方面,将通过持续创新,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领先优势。

乘势而上

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是改革的先行者,因改革而发展壮大,把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应对风险挑战、增强韧性的关键举措,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持续提升企业战略价值、产业价值、生态价值。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还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向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目标稳步迈进。

回顾2023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中国建材集团连续两年获评A级,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中国巨石和中复神鹰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周育先对记者表示,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中国建材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要求和特点,扎实开展工作,统筹安排进度,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务求突破。一是聚焦价值创造,着力推进高质量稳增长。对标世界一流目标任务,对照“五个价值”新要求,强化提质增效,做实价值创造的基本盘;强化管理提升,厚植价值创造的基本功;强化风险防控,筑牢价值创造的安全性。二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活力提效率。围绕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改革,厘清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完善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围绕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改革,提质扩面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突出重点推进薪酬激励改革;围绕重点和特色深化改革,注重全面落实“无死角”,突出重点“有灵魂”。

最后,周育先对中国建材集团2024年发展计划进行小结,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力之年,中国建材集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企业使命,全面深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企业生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