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文化·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文化·公司
 

2024年1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家米叉子:

百年满族风味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光耀

戴玉峰

辽宁丹东,中国东北的边陲之城。作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聚居地,丹东承载着深厚的移民历史和多彩的民俗生态,也孕育出了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在这个城市的美食版图中,一家名为“丹东老戴家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以其百年传承与创新精神,翻开了满族风味食品与现代餐饮互相融合的崭新篇章。

传承百年 风味留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位汉族青年戴家子弟从山东迈上了辽宁宽甸的土地,迎娶了一位满族姑娘,并与满族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日积月累,满族饮食习俗在戴家的餐桌上变得重要起来。经过三代人的执着坚守与精心传承,戴家米叉子由家庭美食变成了备受国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承载了满族风味与百年传承的光辉历程。

1999年,作为第三代传人的戴玉峰创立了戴家米叉子品牌,并推出了戴家米叉子特色小吃。其中,戴家米叉子系列玉米发酵食品由丹东老戴家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并获得了“辽宁礼物”“东北名小吃”丹东“十大网红小吃”“优秀旅游地工产品”以及“辽宁金牌旅游小吃”等众多荣誉。戴玉峰更是荣获了丹东市政府授予的“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叉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成为辽宁餐饮业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成为辽宁卫视《诚信力量》节目的诚信合作伙伴。

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宗

经权威检测,“米叉子”含有丰富的乳酸菌,有助人体肠胃消化,被认为是一种大健康食疗产品。从小便开始跟随爷爷与父亲学习制作米叉子的戴玉峰,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地研发出一套独特的发酵工艺,赋予了戴家米叉子别具一格的风味和口感。这一工艺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更在市场上树立了戴家米叉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为了进一步发展百年历史的戴家米叉子品牌,戴玉峰提出了“新餐饮、新零售、大健康”的总体发展战略。自成立以来,丹东老戴家食品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中国满族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餐饮加盟。以戴家米叉子品牌为核心,公司不断扩展产品线,推出了戴家米叉子料包装、真空装、满族大凉面、大热面以及速食面等一系列满族特色美食。其中,由戴玉峰开发的戴家米叉子速食面,因其方便的烹饪方式和浓郁的满族风味,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这款产品类似方便面,只需将其放入开水中泡煮七八分钟,即可品尝到“米叉子”的美味。

在戴玉峰的领导下,公司坚持将满族的粗粮细做理念发扬光大,其通过玉米发酵工艺,成功打造出传承之作的金黄色“米叉子”,让满族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1999年开设小吃店,到2012年推出真空包装产品;从2015年注册成立公司,到如今实现连锁经营、设备研发、品牌建设以及研发出六大系列108种吃法,戴家米叉子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品质的追求和口味的创新。

目前,戴家米叉子已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展开了全国推广,并成功组建了直播带货团队,邀请网红和达人打卡戴家米叉子的生产环境,力求让广大消费者放心享受。自创立以来,戴家米叉子便对发酵工艺及产品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产品的发酵过程完全依赖玉米自然发酵工艺,再借助机械化设备完成加热和加工工艺,无任何添加剂与防腐剂。经过国家食品安全检测,其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目前,戴家米叉子已成功进驻淘宝、京东、拼多多、融e购、善融商务等多个线上销售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市场覆盖。此外,公司还积极与各大高校合作、建立非遗文化展示馆、举办满族食品文化节等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满族饮食文化,也为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永续经营 回馈社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戴家米叉子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由戴玉峰带领的戴家米叉子爱心团队,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戴玉峰带领员工奋战在抗疫一线,为社区和医护人员提供物资支持和餐饮服务。这种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赞誉。

展望未来,戴家米叉子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满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味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戴家米叉子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从满族风味食品的传承者到现代餐饮的创新者,从家庭餐桌上的美食到全国闻名的特色小吃品牌——戴家米叉子以其百年传承与创新精神,书写了一段关于美食与文化的品牌故事。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国餐饮业的创新活力和无限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戴家米叉子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