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 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
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实践考察之后的思考
来源:中国企业报
![]() |
深圳调研(左四为深圳交易集团董事长陈戈,左六为深圳交易集团总裁刘庆云,左五为常修泽,左三为何亚斌) |
(上接第三版)
2.产权交易拓展二:由单一“初始所有权”向“多权能体系”拓展
笔者观点:“产权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束花”,是一个“权利体系——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各种行为性权利的总合”(《广义产权论》2009,第7页)。
交易集团于2018年9月成立的农交中心,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省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机构。其“综合”在哪里?不仅涉及“初始所有权”的交易,如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而且涉及农村耕地承包权的经营权、“四荒”使用权交易。注意:这里农村耕地流转交易的不是“土地初始的集体所有权”,甚至也不是“农户土地的承包权”,而是“农户土地承包权的经营权”,是三权分置改革后的“第三级”流转交易。
按照笔者的分析,2022年10月,肇东市东风林场资源转让项目,也不是林业资源的“初始所有权”,而是林业资源的“特许经营权”——包括林辅用地经营权、林木及所占用地的经营权。
由此可见:在中国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情况下,随着国有资产“两权分离”和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必须顺应改革大潮,由单一“初始所有权”向“多权能体系”拓展,把产权体系的“一束花”,拆成“一朵朵花”交易,这样,中国产权交易市场才能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3.产权交易拓展三:由“物本要素产权”开始尝试向“人本要素产权”拓展
就在笔者去的当月(2023年8月),交易集团与国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龙江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就开始触及“人本要素产权”交易问题。
总之,既有“广领域”(“广到天”“广到地”“广到人”),又有“多权能”(初始所有权与派生权),还有“四制度联动”(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联动),初步拓展为一个“广领域、多权能、四联动”的广义产权交易体系。
三、核心功能之二:向“公共资源市场”推进
2020年7月,笔者与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党委原副书记何亚斌应深圳交易集团董事长陈戈邀请,前往深圳调研,在应邀所作的报告中,笔者建议产权界“把握七大要素、建立六大市场(知识与技术合二为一)”,同时还要“+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建议“在行政资源方面:把招标采购纳入产权市场交易范围”。
实际上,黑龙江交易集团在2019年10月就设立了阳光采购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采购物资、工程建设项目和社会服务等提供专业化的市场服务。
特别是,他们在2021年11月,重组整合了省内最大的招标公司。该公司前身为“设备成套局”,乃是我国首批30家获国家部委批准的专职招标机构之一,改制为“招标公司”后,主营业务为国内招标采购业务、工程招标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招投标业务咨询、工程造价咨询及设计服务等。这在增量变革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随着交易集团总部业务扩大,近几年,交易集团充分利用现在13个地市子公司的平台,与地市政府深度合作,推动与当地公共资源市场进行业务整合。部分地市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全要素 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五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更新体制“基因”:确立“大市场交易”理念
从理论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经济理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东西,骨子里是“反市场”的,而且“反”得斩钉截铁。有言为证:“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后来虽然开一“小口”,承认“消费品是商品”,但仍然咬定“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生产要素更不是商品”。这种理论所造成的体制“基因”,影响根深蒂固。
从实践角度分析,笔者曾提及中国东北计划经济体制有“三最”:“引进最早、退出最晚、影响最深”(《中国东北转型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2页),虽经20年振兴,但至今市场化指数仍然偏低。
据王小鲁等《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显示:黑龙江的“市场分配资
源的比重”排第23位;“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排第24位,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排第27位。辽宁、吉林两省也不理想,甚至有的指标比黑龙江还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黑龙江省,而且整个东北(甚至关内一些省),都面临体制“基因再造”的历史使命。必须认识“基因再造”这一时代使命的严峻性。
第二条,建议分步骤迈向“全要素、多资源”大交易格局
要改变中国经济“基因缺陷”这一状况,整个思路需要按“大市场逻辑”拓展新局,如何具体开创?这里提出如下“前进1、2、3”设想。
前进1:“全要素”。
所谓“全要素”是指当今人类生产的“七大要素”,就是人类共识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七大生产要素。欲要这样做,就需搞清要素与产权的内在联系。笔者曾指出“有产权的不都是要素,但凡是要素都有产权”,并进而在《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再探讨》(《改革与战略》2020年第9期)提出“产权要素三全论”,即“范围全覆盖,过程全贯通,生命全周期”。结论:“要素配置实则是产权配置,要素价值实则是产权价值”,二者内化于一体。
鉴于目前国内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不少还处在“不完全要素”阶段,下一步需要向“全要素”前进。
前进2: “全要素”+公共资源。
此次考察的黑龙江交易集团,大体是这种情况。黑龙江的同志在借鉴重庆、深圳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已经稳步走向“全要素+公共资源”的一体化交易体系。
前进3:“全要素”+公共资源+科创+金融。
据2023年9月8日报道,上海市政府发布消息,同意上海市国资委组建上海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拟组建的上海交易集团,是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基础,组建全要素交易市场。似是目前最宽的“一体化”体系。它不仅包括“全要素+公共资源”,而且还重点将“科技要素非连续性、非标准化的金融交易”纳入其间。
根据笔者上述“前进1、2、3”设想,在交易市场现实运行中,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出现“宽、中、窄三型并存”的局面。作为目标,笔者还是主张前进3:即“全要素+公共资源+科创+金融”。当然,从理论上说,金融与资本有关,也属于要素范畴。
至于眼下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称谓,是称大概念的“交易市场”,还是称“要素与资源交易市场”,还是继续称“产权(或要素)交易市场”,笔者持开放包容态度。且,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实质。只要在实体上做到“全要素、多资源”就可以。
如何具体做到“全要素、多资源”呢?需要深入分别研究。
第三条,“全要素”市场化:建议沿着“三线”继续创新拓展
目前,各地产权交易市场都面临向全方位“全要素市场”转型的任务,可按“物本型”“人本型”和“人与物混合型”三类要素,分线拓展。
第一条线,“物本型要素”:土地与资本。
——土地资源方面:不仅包括“地上”的土地和“地下”的矿产及各种资源,还应将市场化配置的范围扩展到河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资源。
——资本方面,为避免节外生枝,目前可选择适合的“非标资本市场”业务展开(注意把握“非连续性”,以及“非标资本市场”交易主体企业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位规模等相关规定)。
第二条线,人本型要素:“四种资源”。
为从根本上调动“人本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致力于挖掘 “四类人本产权”(即知识产权、技术产权、管理产权、劳动力产权)的潜能。2004年笔者曾探讨过此问题。有关方面提出七大要素是完整的,但回避“企业家市场(管理市场)”则是不完整的。同时,可进行人本要素的“身价系统赋能”实验,并探讨将“身价”与银行授信相结合的金融安排。
按照笔者研究,随着“四类人本要素产权”价值的实现,终究有一天,“人本要素资源的总价值”将会超过“物本要素资源的总价值”。对此,产权界要有前瞻性。
第三条线,“人与物混合型”:数据要素。
数据是极具前景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将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全要素”市场化必须将数据要素列入期间。笔者曾在2020年7月到深圳南方大数据交易所调研,今年4月,又对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进一步调研,其市场经验可资借鉴。
第四条,建议积极探索“多资源”市场化改革
这里,笔者没有用“全资源”,而用“多资源”概念,是考虑到此问题的复杂性。因其领域宽广,只能举例说明。
例如,在社会资源方面:可否全面推进各类“公共工程承包权”配置市场化?另,在公用设施“维护管理权”,包括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权”的获得上,也可纳入市场化范围,引入竞争机制。
再如,在行政资源方面:政府采购可更大程度地纳入市场化。还有像行政系统闲置房屋以及公用车辆等服务资源的配置,也应进入市场化体系。
第五条,建议相应推进交易集团内部的产权结构和机制变革
现在省属交易集团的内部产权结构基本是“单一的国有独资”的模式。按照国企改革的思路,可改成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如果集团总部本身一时难以展开,集团所属二、三级公司应率先“混改”。
随着交易集团内部的产权结构改革,人事制度也应相应改革。尤其在交易业务已经“全要素”市场化,其中包括“企业家市场(管理市场)”的前提下,交易集团内部在董事会治理下,是否也引入“企业家市场制度”,招聘“职业经理人”呢?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相应地,管理者薪酬制度也应该进行改革,总不能“只改外不改内”吧?
最后,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从1988年5月创建以来,35年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正处在“由低到高、由窄到广”的历史性“爬坡”阶段,任重而道远。相信具有改革传统的“产权人”,能再接再厉,不懈探索,开创“全要素、多资源”产权交易新格局。
(本文首发于《产权导刊》2023年11期,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