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市营商环境调研: “滨周到”服务品牌是怎么擦亮的
来源:中国企业报
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 |
(上接第三版)梳理制发《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清单》,将涉及73个事项的17组并联审批事项纳入实时清单动态管理,通过合并集成、材料共享、内部流转等方式,申报材料减少67%,申请表单填写要素减少43%。这一做法也得到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住建厅的肯定和推广。
第三项是海关通关“ETC”。博兴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是2020年建成的山东省第三家“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开通了黄三角地区首条海铁联运“滨海欧”国际货运班列,“滨新欧”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形成全国首个同时拥有公铁、海铁两种联运方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县。滨州海关联合济南海关研发上线“铁海 E通”信息化系统,与青岛海关“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系统实现对接,打通包括属地入场申请、卡口作业、在途管理等在内的12个物流节点,实现跨直属关区物流数据交换和海关作业手续自动对碰核销,口岸海关原则上不再对货物进行二次查验,通过公铁海多式联运,将出海口岸搬到企业“家门口”,完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口岸功能,相当于为出口货物装上了“ETC”。该关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海关对接,利用信息传送模式,在山东省首创铁路“敞车运输”出口转关新模式,根据企业出口需求“一事一议”制定敞车运输转关方案,破解依赖集装箱才能出口的瓶颈;加强“敞车运输”出口转关货物监管,搭建无人机辅助监管系统辅助现场监管,自动采集车号并与申报信息进行比对,照片实时自动传输至辅助系统,与转入地口岸海关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同步、无缝衔接,实现智能监控预警;升级改造“铁海E通”系统,通过搭建“虚拟卡口”模块,以跨网作业替代短倒运输,吊车直接“跨网”将货物吊装至铁路货场。“跨网监管”可为每个集装箱节省运输费用150元,“敞车运输”可为每吨出口钢卷节省运费150余元,每个集装箱节省9000余元,每年可节约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通关成本、时间成本,外贸企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5—10天缩短为1—2个小时,并减少了出口集装箱在港口产生的退关、换船、库场使用等环节费用,物流综合成本可下降20%—40%。
第四项是政府统筹金融服务。滨州在山东省率先实现“金融管家”试点县域全覆盖,将全市“专精特新”、涉农、高新技术、文旅、涉海和外贸等企业纳入金融辅导名单;形成《“码上贷”—滨州市助企纾困金融产品汇编》《“助企成长贷”—滨州市“滨融易”系列金融产品汇编》等服务手册;150支金融辅导队累计辅导企业 2615 家,金融辅导平台注册企业超12000家,自 2022年至今通过金融辅导工作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07.52亿元。为完善滨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滨州成立融资担保集团,将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符合山东省融资担保平台备案条件的降至0.5%。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化推进信用共享应用模式建设,打通数据整合共享“融e办”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信用“动能”和金融“活力”。截至目前,“融e办”平台已为188家企业办理“纯信用、无抵押”线上融资达5.93亿元,提供电子保函服务3367次,为企业减轻资金占用压力5.62亿元。《中国企业报》记者参观了企业现场申请纯信用无抵押在线融资的操作流程,全部申请材料都是电子在线提交,整个过程非常快捷便利。为了在各方面各领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国网滨州供电公司也开通了金融服务,面对暂时交电费困难的企业提供电费融资,助力企业进行资金周转。
为企降本:减税、纾困、补奖金,既用真心又用情
用一句话来表述滨州城市营商环境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这简单的“舒服”二字包含了温情、包容、鼓励和关切。企业经营事事都需投入成本,日日都要考虑支出,《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滨州走访各行政部门、单位,从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和具体落实中,感受到了滨州的服务在设身处地为企业降本着想,政务服务优化工作直击企业降本问题“拳拳到肉”。
国家新行政处罚法增加了“首违不罚”的规定,即“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兼顾了行政执法力度与法律应有的温度。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监管部门要依法合理细化具体情节、量化罚款幅度,坚决避免乱罚款。滨州市税务局积极从执法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不断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和管理流程,全面实行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优化税务柔性执法措施,建立“公职律师涉税争议咨询调解中心”,发布全市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清单,共对21项涉税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已累计办理1900余户次,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罚教结合、包容审慎的现代监管理念。市税务局联合市工商联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缓解融资难题。2022年以来,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向5万户中小微企业开展专题辅导210场,为25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成长档案,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11.62亿元,辅导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滨州戴森车轮科技有限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政策红利超500万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惠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办理税费减免660万元。辅导滨州市北海魏桥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累计减免税款1.1亿元。柔性执法“清”上加“亲”。自2022年以来,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53.95亿元,惠及纳税人缴费人20万余户次。
为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滨州市出台了《滨州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操作指南》,规定放款银行不再需要与科技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只需省、市、县科技部门签署补偿业务合作协议。贷款银行完成备案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中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类贷款笔数占比不低于50%,贷款贴息政策对首次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并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按实际支付贷款利息的40%给予一次性补贴,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2000万元上限的备案额度,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对企业的贷款本金承担70%的风险补偿。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备案申请和贷款贴息申报均采用线上操作方式,实现全程“无纸化”“零跑腿”;贴息资金拨付采取“直通车”方式,统一直接拨付至贷款贴息单位。据统计,2022年滨州市共促成银行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金额15.6亿元,发放贴息金额244.5万元。围绕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品质更高、科创品质更强,滨州市出台了《关于设立科技支行工作的意见》,2022年6月份以来,已推动20家银行机构成为科技支行政策合作银行,市县两级财政为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贷款提供20%的贴息支持。截至2023年6月末,已筛选发布重点扶持“白名单”企业626家,推动全市科技支行信贷投放7.35亿元。
为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滨州市依托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业已实现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全程网办“无纸化”登记,推动当地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连年上升,2022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1.06亿元。滨州市科技局还推行“免申即享”,将高企奖补政策“企业申请、县区推荐、部门审核、财政兑现”4个环节优化为“部门审核、财政兑现”2个环节,企业全程无须填写申请表、提交证明材料,实现政策奖补办理“零材料、零跑腿”,实现资金直达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滨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陈希涛进一步介绍道,“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国家都会统一公示,对市内高新企业我们科技局会实时关注、主动识别出来,之后我们就根据政策主动对企业进行奖励,如果企业三年之后再重新认定为高新企业,我们也会再次主动奖励企业。”据了解,滨州市2022年累计落实省、市财政高企奖补资金3660万元。
国网滨州供电公司为企业纾困解难进行电力省钱办服务,在山东省首批出台将供配电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纳入土地储备成本相关政策,160千瓦及以下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零成本”接入电网,110千伏及以上的企业用户免费开展接入系统设计,高压互感器、柱上开关由供电公司全投资,累计为企业用户节约投资5380万元。为切实降低企业电费成本,国网滨州供电公司施行“供电+能效服务”,为企业解读能效账单,提供综合能效诊断报告,发掘用能堵点、痛点,协助企业制定降低用能成本的优化方案。同时,为保障大企业用电安全,为用电35千伏及以上企业提供红外检测、局部检测等免费试验服务,主动协助企业排除电力安全隐患。
滨州市各部门、单位也都积极执行助企纾困、落实减费奖补政策。滨州市城乡水务局针对缴纳水费困难的企业,下发《关于落实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欠费不停供”政策的通知》,设立6个月费用缓缴期,费用缓缴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不收违约金”。截至目前,全市享受纾困政策企业共2689家,缓交水费金额534.47万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延、缓、返、补”政策组合拳,2022年为全市2万余家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1.44亿元,为319家企业缓缴失业保险费607.29万元,为500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287.85万元。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为企服务直通车”制度,兑现“新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奖补”“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市级奖励”“应急救援队伍补贴”等12项奖补政策,涉及资金900余万元。
为企留人:本科、硕士、博士后,补贴多样暖人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有人才有创造力,有人才有生产力,有人才有驱动力。滨州的企业创新需要人才、滨州的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怎样才能为在滨企业提供人才补给,为在滨企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呢?《中国企业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优厚引人待遇,提升滨州对人才的“吸引力”。对比很多地方都出台的针对行业专家学者、海外精英人才、“双一流”进行落地补贴的政策,滨州市也有出台,但是更值得一提的是滨州对人才的普惠型补贴,对企业来说显得更加单纯、质朴,在助力企业招人留人方面显示出政府的真诚。滨州人才新政规定,对首次到滨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在当地缴纳社保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特级技师每人每月发放5000元生活补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人才每人每月发放2000元生活补贴,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含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毕业生)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