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用真诚作答“滨周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滨州,因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得名,是山东省北大门。一个没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近几年缘何受到众多国内外企业的青睐,热衷这方热土投资兴业?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道出答案,“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滨州市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围绕企业发展所急、创新所需、服务所盼,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指标,用更高目标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使各类市场主体在滨州如蛟龙得水,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投资效益最优,发展预期最稳。目前已经形成高端铝、高端化工、高效生态纺织、食品加工和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龙头企业,拥有世界500强1家,中国企业500强6家,中国民企500强7家。
营商环境好坏让市场主体评判,用发展成果检验。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如何,企业的“体感温度”最准确。在滨州调研采访期间,记者分别开展行进式、体验式采访,进企业、入车间,与企业家座谈,到办事大厅随访,找个体户暗访,真切地感受到,众多企业“看好滨州”“投资滨州”“选择滨州”的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口皆碑的营商环境。寓意“滨(宾)至如归,州(周)到服务”的“滨周到”,已成为滨州营商环境的专属名片。2022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考核中,滨州市列“全省第一档、小组第一位”。今年1至5月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32000多户,同比增长25.57%,全省排名第一位。滨州,正在抢抓战略机遇,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体制、更宽广的平台、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加速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融入新发展格局。
今日本报推出《营商环境调研行》,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山东滨州如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用真诚作答“滨周到”。
(相关报道详见第三至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