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理论
 

2023年6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鹏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思想素质、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能力建设为目标,立足供水事业本职工作,在理论武装、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主责主业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共同协调发展,成为凝聚企业力量的无尽源泉,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力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公司生产经营、发展实践相结合,以之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并以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推动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服务泰城发展战略。

党建与业务全面融合,同频共振。理顺党建与生产经营关系,既要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又要明白搞好生产经营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担负起党的政治建设责任,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同时还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抓到底、抓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要聚焦公司发展目标,围绕发展需求,努力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动公司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推进生产经营,并以服务生产经营为着力点,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方式、手段,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进生产经营,实现公司良好发展。

创树党建品牌,激发工作热情。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把党建品牌创树工作融入职工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等工作中,勤修内功,外塑形象,逐渐形成了红心向党、水润万家的“碧水丹心”党建品牌。并以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工作积极性,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凝聚起供水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让党建品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服务人民。

二、抓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约束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供水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通过修订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等制度,坚持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决策原则,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实现决策于法于规有据,决策行为依法合规实施,为企业发展把好方向。

公司立足行业特点,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根据形势要求和企业实际,充实完善了党建工作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要求有机融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融于部门年度工作、经营目标责任状的共同目标中,一起部署,一并考核,并全面推行党的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手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形成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有地位、有目标、有落实、有成效。

三、抓学习教育,占领思想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理论品格,不断提高学习贯彻自觉性坚定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教育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坚决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始终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防微杜渐、久久为功。

把经常性教育与特色教育结合起来,坚持集体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演讲比赛、事迹报告会、学习辅导讲座、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观看反映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的录像等,使干部职工思想受到教育,灵魂受到洗礼。组织各类培训51次,聚焦主责主业、重点项目及能力短板,通过聘请多领域专家、观看视频等多种渠道,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与履职能力。

搞好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文明教育、服务意识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用正确理论占领思想阵地,促进干部职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突出了政治性和思想性。

四、抓精神引导,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倡树敬业精神,表彰在“黄前水库原水管道故障抢修”和“抗疫情,保供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弘扬勇于担当的敬业风气,营造攻坚克难的干事氛围。积极推进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立公司共同愿景,明确发展方向,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打造公司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公司向心力和凝聚力。

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通过梳理公司发展历程、供水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全面总结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进步和丰硕成果,汇聚企业文化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议事规则、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会议表决等制度,凡是关系到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公司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在党委会、经理办公会及职工代表大会上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集体研究决定,并通过《泰山水务报》、事务公开栏、宣传栏及发文件、简报等多种形式对职工公开,主动接受监督,让职工了解实情,引导职工参与管理,主动向职工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提高认识能力,创造了树正气、明事理、讲实干的氛围,形成了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不断拓展《泰山水务报》、公司网站、《泰山晚报》公用事业版、市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力度,利用《中国供水节水报》等行业主流媒体宣传公司事迹。每年内部媒体用稿300余篇,外部媒体用稿60余篇,有力统一了职工思想,激发了干劲,推动了公司重点工作,达到内部激励提高、外部互动助推的双重教育作用。

五、抓活动载体,丰富内容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公司现有员工600多人,分布不同岗位,且泰城供水战线长、工种多、岗位分散、责任大,山口、徂汶、汶口等几十里远的岗位就有10多个。在一个水厂内部的几十名职工,三班制上班,白班来的职工没有时间和夜班的同事交流。不同岗位职工,有的职工只是工作业务来往通通电话,却很少见到面,岗位之间交流互动少。公司根据供水岗位特点和性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注入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着力提供“精神福利”,采取方式多元、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培植职工业余爱好,通过化解工作压力凝心聚力。每年举办各种趣味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棋类比赛等,对优秀作品长期展出,提供职工交流互动环境,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创建了文明、健康、高效、快乐的工作环境。

实施典型引路,强化思想引导,高度重视企业精神教育,激励职工继承和发扬企业精神,通过评选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评先树优表彰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有理想、有作为的信念,以实干为荣,干部职工队伍保持了敬业实干的精神风貌。

坚持抓好成才教育,倡导上进追求,公司制定了鼓励职工成才的措施,强化岗位培训,组织开展了劳动竞赛、专业技能测试、技术比武、业务练兵等活动,创造职工成才的机会和环境,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

六、抓主责主业,增进民生福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力

公司不断强化公用服务功能定位,抢抓黄前水库股权回购机遇,将黄前水库纳入新设水务板块,补充强化供水上游产业运营,进一步做实城建供水主业;加快推进引黄入泰项目实施,项目总投资22.98亿元,是全市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提升打造泰山好水品牌,立足泰山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山泉资源,以“打造山泉基地、健全山泉供应链体系、讲好山泉文化故事”为目标,建设高质量泉水生产基地,培育全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促进泰山泉水产业提档升级,以实际行动“树国企形象、创国资速度”,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效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供水服务事业做大做强。

公司先后对泰城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将老旧、高危、管径不合理管网全部进行升级更换,保证了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的用水安全;徂汶净水厂、山口净水厂等重点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优化了泰城供水布局,进一步提升东部城区供水水质,对泰城南部和东部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聚焦供水服务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倡导“一步到位”“零跑腿”工作模式,建立供水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不断整合“叮咚维修服务”热线平台,通过网格员上门服务,为民排忧解难;逐步完善GIS系统,构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线上线下多服务渠道,不断增强广大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下一步,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探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围绕并服务于供水中心工作,把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调动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力做好保障供水惠民生工作,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再谱供水新华章!

(作者单位:泰安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