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论坛
 

2023年5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创新圆桌对话: 弘扬企业家精神,助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文渊
《中国企业报》集团董事长、社长吴昀国主持产业创新圆桌对话
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经济师、博士袁娅
重庆龙海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彭怡华
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行政官陈磊磊

近日,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第二次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峰会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举行。在产业创新圆桌对话环节,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文渊,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经济师、博士袁娅,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陈磊磊,重庆龙海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怡华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经验交流。产业创新圆桌对话由《中国企业报》集团董事长、 社长吴昀国主持。

黄文渊: 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骨干企业,是中国中化发展环境科学的综合业务平台,现已发展成为下设11家机构,在职员工3000余人的专业环境公司。

在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方面,黄文渊认为,企业家精神应该在于责任、魄力和担当。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要有爱国情怀,要有开拓进取、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精神。目前,中化环境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环境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以技术创造价值,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环境治理能力上,中化环境依托中国中化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行业背景,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并掌握相关先进技术工艺、设计工程能力和装备材料,在化工平台上从解决水、固、土、气污染治理入手,逐步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减量化,以及节能低碳乃至资源的循环。其次,以模式创造价值,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三,以管理创造价值,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中化环境一直以员工全面发展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同时,在固废气治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构建了示范项目,形成了能力布局。此外,我们将会持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与人才队伍,通过考核、培训、选拔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员工干部想干事、能干事的激情,营造干事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中化环境的创新创业故事及管理创新实践,入选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案例。“未来,中化环境将会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碧水蓝天和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坚持不懈创造积极价值。”黄文渊称。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黄文渊有如下考虑:第一方面是以技术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方面是以模式创新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在乡村振兴领域,中化环境发挥了以土壤修复技术要素循环模式帮助地方实现实现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模式。谈到参加本次论坛的心得体会,黄文渊表示,《中国企业报》从创立初始就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联合在一起,并为企业和企业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对推动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袁娅: 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揭牌成立,是中国石油集团十大全资二级子公司之一。以落实集团公司在资本运营方面的战略为使命,昆仑资本作为百亿级的企业,主要承接的是中石油的资本运营。

在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方面,袁娅表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活力的来源及市场经济的主体,则是源于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五个关键词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凝练。其中,爱国是企业家的传统,不必多说。创新,应该是企业家的核心。一直以来,集团党委都是把创新和技术放在突出位置。以2022年为例,中石油在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炼化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21%,同时在深圳设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上海设立了新材料研究院。在诚信方面,今天的企业运营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诚信合作、契约精神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责任方面,公司的利益相关方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员工。除了每年上缴给国家千亿级的税费,中石油更是拥有130万的广大员工,给员工足够的关爱和上升通道,是公司最大的责任。在国际视野方面,过去40年我们是世界制造中心,如今,中国制造再一次具备了走向国际的创新能力。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袁娅称,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几十年一以贯之的专注于一件事情。包括很多央企企业家和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是一以贯之的在专注、在钻研,守住初心。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谈到参加本次论坛的心得体会,袁娅表示,《中国企业报》是为企业发声的平台,其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把更多更好的经验传播出去,今天的这个平台,是非常大的平台,并且也面临着从单一的报纸媒体到公众号到多元化的转型,可能下一步的会议交流会更为小型化,这些都是中国企联在这个载体上非常多元的分支。最后,祝愿《中国企业报》越走越长远,企业家在这一交流的平台上多说真话、说实话、干实事,让我们成为一个企业真正的大家庭。

彭怡华: 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 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重庆市龙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前身开县第十六建司,成立于1989年9月。公司具有32年建安施工历程。公司注册资本15388万元,目前已发展成集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专业保洁、清洗、消毒服务,建筑物清洁服务,物业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企业公司。

在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方面,彭怡华说道,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彭怡华表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彭怡华有如下几点考虑: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公司不断推进党建引领,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合作共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三是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环环相扣、互为支撑,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是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对于企业来说,贯彻落实“三新一高”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制胜法宝。四是企业要想取得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强调经济、高效发展;强调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强调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等。

谈到参加本次论坛的收获,彭怡华深有感触,“今天对我来说真是一场文化盛宴,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这些均给我很大的启发,会后将继续认真学习、消化吸收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并应用到我们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

陈磊磊: 乘势而上勇做绿色低碳高质量 发展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滨化集团位于山东省滨州市,1968年建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家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上市公司。2022年,集团实现营收264亿元,贡献税收52亿元,利润36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位。2004年,集团由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2010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目前,是山东省重点企业。集团现有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化学品等五大事业板块,以董事长于江为核心的集团领导班子致力于将集团做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以实际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集团连续8年荣获全国重点行业产能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董事长于江荣获2022年弘扬企业家精神年度十大人物。

在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方面,陈磊磊认为,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在他看来,责任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滨化集团十分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并坚持将员工的福祉作为集团的出发点,推出了一系列关爱员工的措施,全力构建员工和谐的幸福关系,还打造了“幸福滨化”,并获得“2022年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荣誉。同时,集团也十分注重反哺社会,在爱心助学、抗疫救灾等方面体现了企业担当,并开展了小禾计划等行动,长期关注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企业家们要有爱国品质,要有法制意识,要诚信经营,更要有责任担当,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陈磊磊表示,作为一家化工企业,滨化集团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实现低碳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零碳工业体系。近年来,滨化集团通过绿电+储能+化工,实现全过程低碳化,甚至零碳化,并且围绕绿色产业链进行了深度布局。他介绍,目前,滨化集团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布局了一个500亩基地的项目,并与中国能建合作建设了中国储能研究院。通过技术转化,致力于通过在储能建设方面的研究,实现科研化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结合。

谈到参加本次论坛的心得体会,陈磊磊表示,非常荣幸聆听了各位领导及嘉宾的发言,收获满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