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第二次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峰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第二次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峰会
 

2023年4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学:

解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四个层次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近年来,山东省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创新创业主体,多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产业化调整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从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科技成果的来源、产业化的主体及人力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如果说做一个研究或开发,需要投入一块钱服务,我们可以扩大十倍百倍万倍,在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等大型实验室来实现整个场景。同时,我们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实现科学成果的落地转化,首先要有科研机构,要有实验室,要有投入,尤其是人才的投入。

如果用一块钱的投入能够出科研成果,那么要想实现产业化,则必须要有生产基地,需要建工厂、车间等。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生产技术人才、生产管理人才及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如果要想把一个科研成果做成产品,并有产出的话,则需要五倍的投入。以我所从事的医药行业为例,开发一个产品需要1000万元,只有5000万以上才能把涵盖设备、装备的车间建起来。如果要做一个引领药产品,投入会更大。

如果投入6块钱,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有效益的,有很多的企业就倒在6块钱上了。工厂建起来了,产品也生产出来了,结果没有市场,变不成商品。因此到了第三个维度,我认为市场作为主体,需要的是具备各种各样销售才能的人才,而这个投入要在原来5倍的基础上再扩大5倍,即是25倍的投入,是广泛意义上的以营销为主的产品。只有达到25块钱的投入,才能谈得上有产出,粗略估计,按投入产出比5倍,有125块钱的产出。这里面人才要求的基数要远远大于研发和生产。所以,作为医药产业或者是大健康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有各种各样的销售网络,特别是近几年电商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营销投入,要再扩大5倍,才能把一个产品变成商品,才有经济效益。

如果要把一个商品做成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变成一个品牌的话,需要有持续的投入,这个投入再扩大5倍,相当于125倍的投入,产出按预算则可以达到625。此时,需要培育的市场就不只是一个产品或是一个网络的问题,而是需要消费的理念和品牌的建设。

要想把一个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实现既能可持续发展,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需要有懂技术、懂管理,又了解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来做总经理,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是最急缺的。如何培养一大批既懂市场又懂研发的管理型人才,是我们国家未来人才发展战略的重点。

投入从1倍到5倍到25倍到125倍,从产出来讲,目前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只会做产品,不会做商品,甚至不会做品牌,特别是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目前,我国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我把创新的整个产业链进行一下汇总:第一个层次,0到1的创新是原始创新。很多高校做了大量0到1的创新,发表的论文可能现在全球第一了,但为什么还有“卡脖子”的问题呢?因为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际上不是0到1的创新。第二个层次,1到10的创新是技术的创新。要做开发,这个开发不是产品论文的开发,而是生产专利、技术的开发,是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开发。个人认为,应该是从1到10来进行突破。我们现在很多行业都面临着被别人“卡脖子”的问题,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做不到。因此1到10的创新,我认为包括国家队及省一级的研发机构是主力军。第三个层次,则是产品的创新,10到100的创新。我们提出了工匠精神,建立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如何把一个产品打造成商品,如何把一个商品打造成一个品牌?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个层次,更大的创新是在资本市场的创新,是100到1000的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家应该追求的创新。如果能够实现100到1000的创新,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占据一席之地,在国内市场就会具有领先地位,同时也能解决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我个人是从事多糖药物研发的,目前在大学里任职,通过近30年的努力,我所研发的技术和成果做成了4家上市公司,其中美国一家,中国香港一家,上海一家,上海科创板一家,4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了3000亿元,这就是100到1000的创新成果。同时,从社会效益来讲,围绕整个玻尿酸技术,从原来的跟跑到领跑,从被“卡脖子”到现在卡别人的脖子,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根据凌沛学在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第二次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峰会上的致辞整理,有删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