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吴新明:
“万事好通”营商品牌助力招商引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倩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金字招牌。南通被誉为“江海福地”,素有重商亲商传统,是一座让投资者称赞、让创新者向往、让创业者成功、让居住者幸福的城市。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市长吴新明围绕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问题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
打造“万事好通”品牌,赢创特色营商环境。吴新明介绍,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放管服”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南通营商环境在多个领域走在前列,“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标准化等典型经验全国推广。近年来,南通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鲜明提出打造“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统筹推进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建设,2022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列江苏第三,电力、纳税、政务服务满意度等6项指标居江苏首位,在受疫情反复冲击的情况下,全市仍新增市场主体12.7万家。
吴新明介绍,南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高位统筹抓推进,高点定位创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牵涉部门多,工作要求高,必须齐心协力、通盘谋划、提高标准、系统实施。坚持协同化推进,在市级层面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42个单位作为成员,定期召开高规格会议,协调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组建由市政协副主席任组长的督察专班,建立健全督察检查、督导会办、投诉处置等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地。全市10个县(市、区)、开发园区,均参照建立工作体系和机制。坚持系统化推进,围绕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方面工作,统筹构建“1+10+N”政策体系,“1”是指南通优化营商环境“66条”,“10”是指10个专项行动,“N”是指若干具体领域的改革创新举措,形成环环相扣、互促并进的完整体系,全方位、整体化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坚持品牌化推进,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明确目标、丰富内涵、打造精品,使营商环境由“一般化”向“高端化”,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
用户思维抓改革,减负提效增活力。南通坚持从市场主体需求出发打通堵点,运用改革手段重构制度、再造流程、重塑系统,让企业投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围绕“办事要极简”,全面梳理行政权力事项清单,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取消或优化审批事项178项,推出“标准化+一件事”事项101项。围绕“保障要有力”,坚持以严格执法为关键、以公正司法为保障、以全民守法为基础,全面推进法治南通建设。
常态长效抓服务,政企同心促发展。吴新明说,“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在于流程化、标准化、定量化的制度规定,更在于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最优服务。”2022年,南通全面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和服务市场主体行动,相关工作专班为148个省、市重大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近7000家重点企业,有效帮助企业提振信息、纾困解难,形成政企同心、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全面落实“双招双引”,掀起招商热潮。根植良好的营商环境沃土,招商引资才能生根发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是永恒的主题。”吴新明如是说。去年南通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持续健全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机制,切实发挥党政“一把手”一号招商员作用,以跨江融合、总部经济、外资项目为主攻方向,既抓“顶天立地”的旗舰型项目,又抓“铺天盖地”的科创人才项目,全市新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内资项目和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83个、科创项目704个、央企总部项目10个,到账外资3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南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开展江海英才集聚工程,升级出台人才新政3.0,加快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人才生态,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1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2万人;引进省“双创人才”604名、省双创团队40个,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谈到下一步工作,吴新明表示,今年南通将坚持“双招双引”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招商引资方面,巩固拓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成果,持续掀起招商热潮,紧扣既定产业方向和补链强链延链需求,持续深耕上海、苏南、深圳、港台等重点地区,建立健全日本、欧洲等境外常驻招商机构,精心办好江海国际博览会、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南通投资峰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精准开展境内外小分队上门招商,大力招引百强企业、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力争新招引总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400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00个。
招才引智方面,完善政策体系,让人才“引得进”。出台人才新政4.0,以更有诚意的政策举措吸引人、留住人。推动产才融合,让人才“落得下”。立足南通重点产业,编制市内紧缺人才图谱、国内产业核心人才库、市内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为产业、企业精准招引急需人才。涵养创新生态,让人才“留得住”。给予创业人才“专属支持”,组建“江海英才”专家服务团,打好“全程网办+人才专员+服务专线”组合拳,打造拥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式成长孵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