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两会长镜头·人才培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两会长镜头·人才培养
 

2023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际职业培训学校总裁王楠:

健康职业教育应成为大健康产业技能型人才底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着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领域,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支撑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技能保障。

仁际职业培训学校专注于大健康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蓝领卫士”。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我将从健康职业技能教育如何推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两个方面做出分析并提出个人的建言。

推进健康产业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仁际职业培训学校是一家以中医经络按摩技能培养为主要业务的社会性企业,在全国拥有200多万学员,学员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多年来,仁际职业培训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20多万中高级经络调理师,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经络康养行业的发展。仁际职业培训学校拥有专业的讲师团队和完善的经络技术课程体系,并多次组织选拔优秀讲师接受中国著名经络学家祝总骧、国医大师李佃贵、国家级名中医侯丽萍等行业知名专家的培训与指导。

多年来,仁际职业培训学校一直在探索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发挥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2022年,仁际职业培训学校从单一康养技能培养为主的社会性企业,转向具备中医技能类、健康管理类、母婴养老类等多元职业发展培养方案的大健康人才职业培训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仁际职业培训学校通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我们已与多家健康管理企业和中医康养连锁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为核心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一方面为学员提供实训的基地,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长久的人才储备库。构建了从人才培养到实践就业的完整体系。

把健康职业教育带进乡村

数据显示,全国职业教育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对学员文化基础的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学制时间短、市场需求反应快等特点,而健康职业教育对于医疗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资源不足的乡村更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可以为乡村培养和输出大批专业的康养技能人才,同时也能为乡村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仁际职业培训学校将不断塑造新动能,大力扶持康养技术人才实现就业创业,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也会继续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向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融合落地。

建议加强对健康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与扶持

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中,以未病防护为核心目标的健康咨询、体检、中医康养等健康管理行业将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现在的人,因为熬夜、工作压力、不规律等生活方式问题,导致中青年身体指标不良,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老年人各种慢性病、老年病高发,免疫力低,成为整个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亚健康、慢性病、老年病多数是生活方式病,到医院也不会有太好的办法,但对于上述这些健康问题,中医经络按摩、推拿、刮痧、叩痧等传统康养调理手法却有着良好的表现。

从2023年春节前后的消费数据来看,国民在健康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社会对于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膳食指导师、母婴护理师等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确信在未来很长的周期内,大健康人才职业教育产业,都具有强劲的市场动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和规划,全国二、三级医院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康复人员则需要90.2万人,然而目前我国健康产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社会的强烈需求和技能型人才的实际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仁际职业培训学校的创办理念和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健康领域职业教育的国牌。在未来,我们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还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从顶层设计开始,架构一个多元职业培养、校企融合、线下线上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课程+训练+平台”三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底座”。

作为一个健康职业教育从业者,我提出的建议是:国家能加大在职业教育尤其是健康领域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健康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健康职业教育机构能够积极地走向乡村。

(本版文字由朱晨辉编辑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