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建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建言
 

2023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

“双碳”目标下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乌兰琪琪格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工商联副主席、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带来了关于“双碳”目标下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表示,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终端应用少、配套不完善、推广成本高等问题,亟需以加快市场应用推广为牵引,带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氢能规模化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姚锦龙表示,在此基础上,各地加快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绿色冬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各类综合示范,重点区域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呈现积极态势。

在姚锦龙看来,当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需要政策进一步支持,分布式清洁氢源供应项目建设亟需突破,氢能综合应用推广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氢能供应体系和氢交易平台尚未形成。

针对上述发展氢能产业有待破解的难题,姚锦龙建议,引导传统能源企业布局氢能与传统能源产业耦合发展,鼓励煤、焦、钢、化工企业共同构建“焦炉煤气制氢—氢气运输—加氢站网络—核心装备制造—氢能示范应用”的产业链闭环,推动矿山、化工园区、城市配送、通勤等领域开通氢能示范路线,并鼓励企业开展氢能零碳园区和分布式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

同时,姚锦龙认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推广主要集中在高度市场化的商用车领域,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等的优先通行政策尚未发布;综合车辆推广前期受到基础设施匹配性和燃料供应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与传统汽柴油车辆相比,燃料电池商用车在商用车市场应用方面没有优势等,导致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受阻。

他建议选择适合燃料电池车辆推广的重点领域,通过出台实施车辆优先通行等政策给予适当的激励引导,提升终端用户的使用经济性,鼓励地方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通过项目补贴等方式加快氢能在工业、发电、储能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完善保障体系,支撑氢能规模化应用

姚锦龙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广东、山东等地已试点突破清洁氢制备供应项目的化工园区限制,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地方制氢项目仅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被要求在化工园区内建设,对分布式清洁氢源供应项目建设形成制约。他表示:“以交通领域为主的终端应用正在加速带动市场用氢规模提升,推动就近匹配终端用氢场景的分布式清洁氢源供应项目建设,对于构建安全可靠、清洁多元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支撑氢能规模化应用推广与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姚锦龙建议,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和部分区域先行先试的经验,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在满足配套自用场景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出台鼓励先进制氢项目的政策措施,突破分布式清洁氢制备项目的化工园区空间限制,促进清洁氢源就近供应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政策模式创新并加强重点项目协调,设立氢能综合应用示范的专项资金,打造国家级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氢能领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化及工程化,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和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姚锦龙进一步建议,积极卡位提前布局,做好培育氢交易市场基础工作,包括绿氢相关减碳方法、检测认证能力、储运交割网络、定价机制等,完善服务氢能产业的碳交易机制,形成氢能碳资产有效供给。

优化资产处置措施,扶持民企转型发展

此外,姚锦龙还提出了关于优化资产处置措施扶持民企转型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惠企措施直达市场主体,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活力。但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步伐持续加快,传统能源企业正经历业务转型、破旧立新的阵痛期和爬坡过坎、迎难而上的探索期,尤其在化解债务风险方面亟待国家伸出援手、纾难解困。

姚锦龙建议,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功能,采取宽松的还款政策;妥善选择资产处置方式,将社会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