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市长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两会特别报道·市长之声
 

2023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市长严卫东: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向改革要动力、活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达州市市长严卫东表示,近年来,达州市围绕改革破难题、添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严卫东介绍,第一方面,立足于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出原创性改革22项,创新推动项目审批效率、土地保供方式、融资平台整合等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集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园区+平台公司”模式,加快达州高新区和经开区发展。第二方面,立足于激发市场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行政监管“首违不罚”,做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各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得益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第三方面,立足于增强内生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农业科技服务改革,为创业者赋能,为创新者赋权。加快数字化赋能,推进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智慧园区试点示范,启动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着力打造“数字特区”,全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第四方面,立足于融入全国大市场,积极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高质量推进自贸区先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改革,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寻求自身更好发展。第五方面,立足于方便群众办事,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入户“6件事联办”、重度肢体残疾人“多部门上门鉴定”、“定制公交”个性化服务等近百项“微改革·微创新”,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

严卫东说,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达州工农业基础厚实,工业有天然气、锂钾等丰富矿藏资源,农业粮食产量连续10年居四川省第一,发展服务业有区位,处于川渝陕结合部,是川渝地区东出北上的交通枢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东北经济区、川陕革命老区在达州“多区”叠加。为此,达州市将从三个方面强化优势。

首先,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崛起,坚定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弥补制造业短板上,围绕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开发利用,快速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形成集中攻坚、突破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建设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其次,进一步放大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打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全速推进成达万、西达渝高铁和8条快速通道建设,高标准高效运营金垭机场,提高内畅外联水平,加快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最后,纵深推进区域合作,把万达开示范区建设作为总牵引,加快探索省际交界地区统筹发展新路,联手南充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协同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努力在开放发展上抢主动、拼速度、增实效。

同时,坚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严卫东表示,“一直以来,达州市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旗帜鲜明提出‘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厚植深耕。”具体包括:坚持政策护航,制定出台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30条等政策措施,统筹搭建各类国省级、区域性平台,让企业在更多、更高的舞台上唱更精彩的戏;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清理市场主体禁设条件,压缩审批时间50%以上,项目快批快建,资金快拨快付,让政务服务更加便企利民;坚持筑巢引凤,持续完善园区、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生态、卫生、文明新型城市,让客商来达投资兴业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坚持动真碰硬,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开展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窗口腐败”问题等专项整治,利剑守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让市场主体依法安心发展、放心发财。2022年,全市净增市场主体2.1万户、“四上”企业382户、高新技术企业99户,获得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政务热线服务能力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严卫东说,我们将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当前,达州市正在围绕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3大千亿级集群,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轻纺服饰3大五百亿级集群。严卫东表示,“我们今年的招商引资,就是要围绕这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再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真诚欢迎海内外企业家朋友,多来达州考察调研、投资兴业,我们一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各方面服务保障,与大家携手共创互惠共赢的美好明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