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文化
 

2023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沿溪书院: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来源:中国企业报  

沿溪书院大门
沿溪书院周年庆合影
临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陈学诚主席和浙江省非遗谜语传人李忠劳先生来书院给孩子们举办谜语活动
金华杏坛书院、天台龙溪书院院长卢震教书法班学生写字
孩子们在外台图书室学习
节假日,何凤仙带着孩子们参观郭凤韶故居

蔡彬 董菁

当岁月消磨了激情,满头银发爬满时再谈梦想,有些人羞于表达,有些人力不从心……“梦想”这个词,似乎专属年轻人。不过,在浙江临海市永丰镇沿岸村,今年80岁的何凤仙,因想要保护和利用老院落而创办公益书院。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只身回到家乡,在乡村祖宅里办起了书院,把心中的梦想变为现实。

开书院在她的心里生了根

1943年出生的何凤仙,12岁随母亲去往上海与曾任丝绸厂厂长的父亲团聚,16岁响应“支援内地建设”前往安徽省黄山林校求学。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何凤仙,学生时代品学兼优,毕业后分配至安徽省林业厅林业调查队,七年后调至母校任教,这一待就是二十年。

1997年,退休后的何凤仙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安徽省老年大学、国祯书院、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学习古诗词、《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老年生活。在退休后的连续七年中,她回乡陪母亲过冬。身处家乡的秀丽山水,看到一幢幢钢筋水泥房替换了破旧老屋,她感受到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看到祖辈四台(座)有机相连的四合院被拆掉了三台,甚为唯一遗存的“外台四合院”(以下简称“外台”)可能被拆感到担忧,便写下《壹台老屋》寄托乡愁。

“外台四合院”位于的台州市永丰镇沿岸村,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拥有千年的历史。对何凤仙来说,这连接着不能割舍的浓浓乡情。祖辈时代,在水旱灾害频繁、温饱无保障的艰苦岁月里,建造古朴典雅的院落,来之不易,理应珍惜,且失之不能再造!祖屋情深存记忆,精神财富养心田。百年老屋见证着家族七代人的繁衍生息,传统营造承载着多元素文化内涵。她不忍看到老宅被拆除,更愿看到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课外活动场所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于是,修缮“外台”、开办乡村公益书院的想法在何凤仙心里生了根。

院落修缮重生 焕发文化光辉

2010年,时年67岁的何凤仙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修缮“外台”。 她联合兄姐出资、委托本地沿岸中学校长王甫祥主持修缮。至2016年先后完成6间老屋的修缮,期间遭遇长兄病逝,修缮亮“红灯”。 外台四合院共计11间,分别在祖辈6户子孙名下,想要全部完成修缮用作公益使用并非易事。何凤仙知难而上,四处奔波。2017年,在政府保护利用传统民居的政策指引下,浙江松阳县全县铺开“拯救老屋”的行动……在这大好的环境下,74岁高龄的何凤仙几经奔走,向临海市文保所等四部门递交《关于保护外台四合院的报告》和附件《外台四合院人文简介》,阐明保护“外台”的意义及利用其开办公益书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在多方沟通及努力下,2018年,耗时8年之久的“外台图书室”如愿开办,2019年挂牌“沿溪书院”。

至此,十来年的心愿终在各方支持下实现,祖辈遗存的11间外台四合院全部完成修缮并投入使用。

开办以来,“沿溪书院”为沿溪邻近乡村孩子们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校外学习、活动平台。书院设有集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为一体的“外台图书室”、绘本室、 “何继芳家庭陈列室”以及现代的会议室等。多媒体教室开设免费课程,孩子们来学习论语、古诗词、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室设有免费绘本故事书供低幼儿童借阅。《何继芳家庭陈列室》则介绍其父何氏家族的几辈事迹,使观者感受到迄今传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

“沿溪书院” 致力于办好外台图书室,同时更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据统计,图书室现有包括经典名著、古诗词、文学作品等各类文艺书籍4300余本。其中,个人或单位赠予1100余本,临海市图书馆总馆送来轮换交流图书2500余本,书院自购600余本。至2022年底有310人借书3180本,超过445人前来阅读,最高日均阅读人数16人(将近持续一年)。曾有家长感叹:对乡村孩子来说,身边有座图书室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孩子在书院里爱上了古诗词,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何凤仙喜欢古诗词,也自己动笔创作,她深谙传统文化的力量。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书院开设软笔书法、古诗词、文娱三个班。引导孩子们掌握执笔、运笔、临摹“百、元、子”等书法训练,定时组织学生诵读《论语》《古诗词》等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作品。课余时间组织孩子们打羽毛球、玩排球、下象棋,使用投影仪播放节目。贯彻寓教于乐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有趣的课堂环境。不仅如此,书院还组织学生按季刊出《学习园地》,通过让孩子们担任刊头设计,投稿作文、诗书画、摄影作品等,来反映他们的学习和活动情况,并采用奖励措施来激励他们积极投稿。

除了日常内容,书院每年不定期举办春秋游学、座谈讲学、节日庆祝、周年庆、暑假总结会等大大小小近20余场活动。去年春节,开展《大过虎年》活动,带领孩子们体验年画填色、拓印:节假日期间走进中共临海市最早的青年女烈士(19岁)——郭凤韶故居,开阔孩子们的眼界,用实际行动丰富他们的文化世界。不仅本村的孩子受益于“沿溪书院”,邻村以及外来的孩子也都可以参与活动。“沿溪书院”的出现,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乡间朴素传承。

执着坚守 用行动传递力量

德不孤,必有邻!多年来何凤仙的秉承初心,执着坚守,逐渐影响了许多人。越来越多志愿者慕名而来为“沿溪书院”的建设贡献力量。连续5年悉心扶持沿溪书院诞生和成长的基层公仆胡正权和他组建的“沿溪书院群”的志愿者们,从老屋修缮、开办书院,到如今书院步入正轨,都给予很大的帮助,“做有意义的事”就是他长期坚持的秘诀。此外,还有许多为书院馈赠的爱心人士,给予书院帮助、指导、默默付出的专家、学者们……这一路走来,何凤仙有过失落,有过焦虑,有过无助,但值得庆幸的是,前行的路上,温暖坚实的社会力量一直在为沿溪书院的建设增劲添力。

2023年,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创意基金“乡村志愿点”挂牌沿溪书院,将致力于汇聚每一位愿意参与社会公益、乡村教育、古建保护的志愿者,为书院在疫情后的发展贡献真诚又坚定的力量。

春来,书院花木扶疏,老幼一堂,其乐融融,谁来这里都可以种下自己的梦想,并为之积累坚实的力量。也正是因为何凤仙老人对传统文化及家乡的热爱,才得以让“外台”这种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并发挥在新时代的价值。寄望书院能够为当地的百姓续起一丝文脉,留给当地一段求知育人的佳话。

每一庭院落,每一缕芳华;每一块砖瓦,每一支风荷……都传播着书院之声,书写着文化之魂。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征程上,每一座乡村、每一个人都是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的延续者、创造者,犹如这由“众爱”、“大爱”筑起的民间乡村书院,默默焕发着人性温暖与坚毅之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