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弘扬企业家精神在路上 35周年与企业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弘扬企业家精神在路上 35周年与企业同行
 

2023年2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信集团董事长、总裁贾少谦:

长期主义是一种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海信集团董事长、总裁贾少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为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在海信发展过程中,始终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慢求快,行稳致远,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贾少谦还认为,作为技术立企的海信,所处行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竞争,按照“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只有不断基于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品牌建设、产业布局、技术学习与自主创新,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长期主义将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精神底色,而高质量发展则需要中国制造一起努力。

长期主义是穿越周期的精神底色

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长期主义是一种格局。贾少谦认为,中国企业探索的中国式管理在未来会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而长期主义构成了商业管理的基本内核。这恰恰是海信半个世纪里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的精神底色。

而在具体实践中,贾少谦坚信,“技术才是筑牢企业持续增长的厚实根基。”多年来,海信在技术研发、产业拓展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企业经营各方面都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不断跨越周期与不确定性获得稳健增长。

贾少谦表示,从1995年开始,海信创造并践行技术孵化产业模式,坚持“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不涉足”原则,开拓出由技术研发到产业拓展的有效路径。不追逐,不逢迎,无论是芯片、智慧医疗还是智能交通,抑或是光通信,海信这些行业内优势明显的产业无一例外都经过了寂寞的忍耐和长久地坚持。海信更是7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用技术筑牢持续增长的厚实根基,让企业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在当前全球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市场环境下,“强品牌”具有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愈能力。海信则在行业中很早就放弃OEM,选择做自主品牌。从市场国际化,到制造当地化,再到研发本土化,海信基于“三位一体”深耕当地市场,扎根本土化运营。实际上,这就是坚持“长期主义”的国际化和坚持“重资产”的国际化。

“在海信,我们常说,做企业不可有功利之心,我们将‘永续经营’写进企业价值观,坚决不为眼前的收益或短期的利润而自乱阵脚,而是要获得足以成为百年企业的良性增长。”贾少谦直言,“我们相信当长期主义成为每个海信人的自觉行为时,百年海信的梦想也将照进现实。”

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制造一起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时代新征程上,企业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贾少谦表示,“中国制造有实力,也有底气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化迈进。智能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端化则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

贾少谦认为,高端化是中国制造的必然选择,中国拥有全球最全面的产业体系,从日本在全世界抢占制造业的实践规律看,中国制造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只要坚守好高端产品,只要把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做出来,至少还有数十年的“好饭”吃。

回忆海信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贾少谦感慨万千,“在显示产业,过去不管是在CRT时代还是在液晶时代,中国企业一直处于跟跑、并跑,尤其是高端显示技术方面一直被日韩企业主导。”贾少谦接着介绍,从十多年前开始,海信相继开展国产电视芯片、激光电视和ULED技术的研发,就是打破电视高端显示技术由国外企业垄断的格局,掌握对未来竞争的话语权。

激光电视正是海信显示产业高端化的成果。在海外市场,普通的中国电视售价是300—500美元,而海信激光电视能卖到3000—5000美元。大屏沉浸、色彩真实、健康护眼等差异化优势,让激光电视成为全球精英人群消费“新宠”。作为全球激光电视行业的领跑者,在激光电视领域,海信做到“专利第一、市场第一、标准第一”。

“回望过去,中国用40多年就走完外国数百年的工业发展之路,海信有幸见证、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在迈向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征程上,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贾少谦透露,海信在本届卡塔尔世界杯赛场上打出“中国制造 一起努力”的围挡广告,目的就是为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同行者加油鼓劲。未来,中国制造完全有实力和底气,不断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这不只是海信一家企业的奋斗与信心,也终将是属于全体中国制造业的光荣与梦想。

与企业改革发展伴生,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

祝贺《中国企业报》创刊35周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