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 协同发展的秘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建材是一路联合重组发展起来的企业,高速的集团化发展产生了不少谷仓。近年来,我们加大整合优化力度,破除谷仓效应,增加协同效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工程业务就是个典型例子。
中国建材原有十几家涉及工程服务的企业,分别来自重组之前的原中建材集团和原中材集团。这些企业多年在境外实施EPC项目,建设完成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水泥和玻璃工程,但由于业务同质化,企业之间经常打仗,内耗较大,从而损失了收益。“两材”重组后,我们召开工程业务专题工作会,成立协调工作组,明确精耕市场、精准服务、精化技术、精细管理的要求,提出减少企业、划分市场、集中协调、适当补偿、加快转型的思路,确定统一经营理念、统一竞合、统一对标体系、统一协调机构的“四统一”原则,要求各企业相互借鉴、深入交流,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为宗旨,发挥各自优势,扎实有效地展开合作。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
采用“切西瓜模式”,在全球划出重点市场区域,避免相互杀价,化解竞争冲突,使企业更专注于市场和长期稳定的经营,利用品牌优势深耕重点区域市场。
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合作,把集团内的工程公司、设计院、大型装备企业等上下游纵向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战。比如南京凯盛联合中建材进出口所属企业,成功中标并签署了土耳其日产7500吨水泥的工程项目合同。
突出核心专长、相关多元化经营,深化属地化经营,引导各工程公司逐渐从单纯的水泥或玻璃工程公司发展成为以水泥、玻璃为主,开展相关工程领域业务的综合类工程公司。
协同效应不仅发生在水泥企业之间、国际工程业务之间,实际上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比如,中国建材的光伏业务,如果要建新的工厂,工厂的立面、屋顶都可以用到集团内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同时,很多工厂要建设成为新能源水泥厂,工厂的院子里就要用到光伏组件。这都是巨大的协同效应。包括在海外也是这样,如果要去海外建造水泥厂,也可以把光伏业务带过去;要做国际工程,也可以把新型房屋带过去。因此,整个集团善用协同,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也是大集团相对于单一的专业型公司的最大优势。对一个集团来讲,要特别重视协同效应,否则这种优势就闲置了,甚至会成为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