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教学实践 培育生命品性
——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二十五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守菊
促进学生生命的整全,使人成“人”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初中生物学因其研究对象的“生命性”,在培养生命品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5年来,项目组基于问题导向和实证研究,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教学改革,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目标是:针对青少年群体中频发的不珍视自我生命、践踏他人生命等漠视生命现象反映出的生命教育缺失问题,破解培育生命品性、生物学学科育人所面临的“价值导向浅层异化、课程资源零散窄化、教学方式单一泛化”等三大难题;探索生物学学科育人便于实施的本土理念和教学的最优化路径;健全纵深至学生情意要素的生物学学科育人体系。
一、守正创新,求真务实做研究
主要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价值纵深的构想摸索期(1996年2月—1999年12月)
主要是进行生命品性教育理念构想与导向设计,让生物教学回归育人本真。项目组认真研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结合实践探索学科育人纵深价值,提出以“以教载育”培育学生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
(二)聚焦品性的教学研磨期(2000年1月—2010年7月)
依托山东省课题《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旨归,进行了深入的教学课例研究,构建主题驱动式、项目探究式、思维发展型、生物实验“四放”等教学范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途径。2008年项目组主持人在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上执教《尿的形成》观摩课,梳理构建了一节好课的“有魂、有神、有本、有根”的“四有”标准。
(三)路径协同的实践深化期(2010年8月—2017年12月)
依托山东省教研室《初中生物学生命化教学的研究》课题,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路径协同探索。研发了“崇德”“益智”“健体”“尚美”“乐劳”等富有生物学科特色的培育生命品性“手”课程资源;研制了涵盖行为习惯、学科技能、学业评价等“三位一体”的培育生命品性评价体系。
(四)延展丰富的提炼推广期(2018年1月—2021年12月)
以山东省规划课题《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的实践研究》为载体,对项目成果进行了总结提炼,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著作《教师心语: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对本项目研究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深度阐释。
二、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满行囊
(一)统整创生了生命品性育人理念
项目组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学科育人之中,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炼出初中生物学培育生命品性的育人理念。
(二)创新探索了培育生命品性的实施路径
1.深度开发了生命品性育人资源
项目组不断探索,开发出富有生物学科特色的生命品性培育“手”课程,“手”寓意“学做合一”“灵活有力”“五育并举”。主要包括“崇德”“益智”“健体”“尚美”“乐劳”五类课程。
2.适切转型了生命课堂教学范式
(1)“主题驱动式”教学范式。该范式立足课程标准和学情实际,改组、整合教材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单元,实现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体系,实现深度的理解。
(2)“项目探究式”教学范式。该范式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主线,整合知识与技能、内化情感与态度,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
(3)“思维发展型”教学范式。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强调以诱发认知冲突为特征的教学引入、以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和以灵活运用为特征的教学迁移。
(4)生物实验“四放”教学范式。进行学习场域“放开”、实验内容“放射”、探究时段“放宽”、探究活动“放权”等“四放”生物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主动体验,在亲历探究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润泽生命。
3.具身丰富了生物实践活动
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创建“实践育人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沉浸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在活动与体验中培育生命品性。
4.系统构建了评价监测体系
基于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评价的原则,从行为习惯、学科技能和学业评价三个方面,确定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品性培育“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性评价,享受成长快乐。量身定制“成长档案”,伴随学习全过程,实现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客观反映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成长自信,捕捉学习过程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优化终结性评价,彰显人文关怀。优化纸笔测试为积极的学习体验。内容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对结果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增加实验操作考查,重视实践型活动展示,多角度发掘学生优势,激发成长动力。
三、久久为功,仰望星空永求索
(一)提升学生生命品性
培育生命品性课程的实施,触及学生心灵,东营市参与项目研究的实验学校,先后有12所入选“全国湿地学校”;千余人次参加东营市观鸟协会的观鸟活动、2000余人次参加笔记大自然活动;千余人次参加“守护海岸线、净滩行动”“燕子保护行动”。近几年来,学生自主研创“细胞模型”“肾单位模型”“心脏模型”“反射弧模型”等300余件,创编生物诗、歌曲、课本剧200余项,记录活动音视频资料上千条,项目组将结集学生撰写的精彩生命感悟,出版《晤生物之秘 悟生命之道》系列丛书。
(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该项目依托“省市规划课题”研究,借助“杨守菊名师工作室”,将“课题研究”与“课例打磨”有机融合,以“科研”促“教研”,全力打造研究型团队。团队先后被省教育厅、省总工会授予“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5项称号。团队依托课题研究,定期开展项目推进研讨。主研省、市规划办课题8项,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出版著作4部,主编参编著作12部,发表论文56篇,其中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三)带动初中生物教学改革
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专委会会议”“国培计划”“省教育厅援疆送教”“心系荆楚,名师驰援:百名特级教师公益送教湖北”“全国生物教科研研讨会”,通过专题报告、网络研讨、执教示范课等形式,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有效促进了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及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项目成果在重庆、山东等省市广泛推广实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的探索”早已成为项目组教育教学实践的DNA,指引着我们不懈地前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满——培养学生的生命品性旨在其生命的完满和成全,教育的目的应帮助学生达成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圆融和谐,实现精神的升华。漫——生物教育培育生命品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根基”——课堂教学、“载体”——实践活动、“保障”——课程资源、“导向”——科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同时发力,形成合力。慢——培育生物品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缓慢、持续地进行,更是更迭深入的动态过程,需要我们“温和而坚定”的踔厉奋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