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纪念袁宝华同志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纪念袁宝华同志特刊
 

2022年4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袁宝华同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来源:中国企业报  

袁宝华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话。

(上接第四版)其目的是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提升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都清楚,改革的阻力有多大,碰到的困难就有多多。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企业改革是宝华同志最先向中央提出来并得到中央支持的,企业扩权的十条意见也是在他主持下拟定出来并得到中央全会通过颁发的。

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始终坚定着宝华同志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推进改革的信念,而从扩权让利到建立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艰难实践也考验着宝华同志的无穷智慧和坚强毅力。实践证明,他组织领导企业改革的方法和策略是正确的,效果是卓著的。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一是善于把借势与造势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把可行的主张转变为领导的主张,通过领导的东风和力量推进改革工作;二是善于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先统一思想认识;三是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四是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试点中鼓励支持大家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试点中出现问题,主动推功揽过,承担责任,使在一线工作的同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宝华同志以其雄厚的素养、高超的艺术、敏锐的洞察力,结合着企业改革的进程,春风化雨般无形地化解着改革进行中的重重矛盾,把握并指导着企业改革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企业改革从1979年,国家经委确定的京、津、沪8家企业和四川省100家企业试点起步,到1980年6月底,根据29个省区市和一些工交部门的统计,试点企业总计扩大到6600余家,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但试点后产值达到总产值的60%左右,利润达到利润总额的70%左右。其中上海、天津试点企业的利润达到利润总额的80%以上,北京达到94%。企业改革从扩权让利的利润基数留成、利润增长提成、利润包干到利改税以及建立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落实,到1984年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企业改革已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企业改革与企业整顿同步开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为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开路先锋,又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制定企业法(原为工厂法),是又一项比企业改革难度还要大的开创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倡导者是邓小平,他于1978年提出这一重大命题。制定企业法的牵头人开始是彭真,1984年移交给宝华同志为牵头人。参与这项工作的部门多达 60家,少时也有20多家。直到1988年终获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前后历时10年。其间组织全国性大型调查研究6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不计其数,先后修改易稿21次,向中央书记处汇报3次,向全国人大汇报3次,可谓十年磨一剑,这在我国立法史上绝无仅有。

回顾起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法,注定了它必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为它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企业领导体制即企业内部党政工三者关系、三者分工问题,而且是直接牵扯到了国家领导体制的重大问题,绝不是制定企业法能够解决得了的。因为小平倡导、彭真重托,当然发展商品经济,企业也需要明确法律地位,再难的担子也得担起来。为此,他率领企业法起草小组不畏艰难,负重前行。首先,问计于企业,向企业调查研究要办法;其次,问计于各相关部门,向各部门调查研究要办法;第三,选择大连、常州开展厂长负责制试点,向试点要办法,要经验;第四,把调查研究和试点进展状况及时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听取中央的指示。通过以上的做法,积极推动着企业立法工作。最终通过的法律草案对企业领导体制的表述为:“企业建立厂长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厂长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这是历时10年,集中了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智慧,形成的厂长负责制的内涵,很不容易。

《企业法》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一是,它结束了长期以来企业法律地位不明确的状态,是具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经济法人。二是,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对企业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有了初步规范和律条。三是,企业的经营方式不再拘泥于“国有国营”的传统模式,而是依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承包、租赁、股份等多种方式。四是,《企业法》的出台还表明了我们党开始注意到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这对以法治国,以法治理经济,以法巩固改革成果,推进改革步伐,以法调整企业内外部各种经济关系,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整顿、改革与立法,长期由宝华同志一肩挑着,已经足够艰巨繁重。宝华同志那时已届70岁高龄,工作繁忙紧张的程度一般人理解不了。每天中午1时许,机关办公楼里人们都已饭毕休息,而他还在伏案阅批急件要件。晚上不过8点,他从未离开过办公室,10点或11点也是经常的,年年月月天天如此……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

然而,他未曾料到,新的重担又向他压来。那是1985年,中央酝酿由他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由1937年延安的陕北公学几经辗转变迁,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中央决定改名组建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民大学”),前两任校长吴玉章、成仿吾,都是我党资格最老、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教育家,自1982年成仿吾校长去世,校长位置一直空缺。中央领导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想到了袁宝华同志,而且明确非他莫属。宝华同志深知做好人民大学校长的分量,他唯恐辜负中央厚望,几经推辞未果。怎么挑起人民大学校长这副重担?宝华同志依然从调查研究入手。他一手有条不紊处理着国家经委的繁重工作,一手调查思考着人民大学的校情实际与未来发展。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与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包括各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交流思想,找老教授、青年教师谈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召开各种形式与规模的座谈会,心中有了底数。一幅人民大学的宏伟蓝图绘制出来了!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大学历史与现实问题成堆。人们瞧着满头银丝、精神矍铄、慈祥可亲的老人,既对他抱着重望,又为他捏把汗。宝华同志看问题解难题历来更胜一筹,人民大学问题多,优势也多。困难大,决心更大。他要依靠学校干部,依靠学校师生,依靠学校的党组织,调动起校内外一切经济因素,老当益壮,排除万难,为着继承光大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发挥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奋斗。

首先,他在中央领导支持下,从自身工作实际和人民大学实际出发,创新设立人民大学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人民大学党组对国家教委党组负责,党组成员由教委党组指定,学校的大政方针由党组讨论决定,其他一切校务、教学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样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宝华同志集中精力抓事关学校发展方向和全局的大事,日常工作放手交由常务副校长全权去处理。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家都觉得顺当。

二是,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坚强有力的科研与教学队伍是办学的根本。宝华同志到人民大学,首先抓校、院(系)两级班子和队伍的建设,他期望班子和队伍应成为众望所归的班子和队伍。他提出“学新知、立新意、树新风”的九字要求,使人民大学有一股清新的空气;他要求大胆选拔、起用有才能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到各级领导岗位,给他们锻炼机会,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同时,对年轻干部加强培育使用,严格要求,希望人民大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是,对人民大学的教育改革,宝华同志提出,首先是教育指导思想的改革。他主张民主办学,反对教授治校。他认为教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但办学还是要坚持民主办学的方针。他强调,民主办学意识不光领导者要有,所有师生员工都要有。民主办学意识不是自我意识,而是自主意识。在他主持下,制定了以疏通民主渠道、落实民主办学为主旨的13条具体办法。办法规定,学校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教职员工代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作为师生员工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和公开监督的有效形式。学校领导班子在确定学校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征询师生员工的意见,按照民主办学程序反复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合实际,科学决策,避免失误。所有的人都要身体力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与老教授、老专家赤诚相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宝华同志强调,要在发挥老教授、老专家、老教师作用的同时,加强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育,促进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快的提高。要求老教师们都要挈带青年,奖掖后进,为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创造条件。那些年在许多老教授的带领下,人民大学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人脱颖而出。

四是,他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个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要求教学科研要为实践服务,努力培育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合格人才。在许多教授的主张和支持下学校恢复社会劳动课,让学生走出学校,到农村、到工厂、到商店调查研究。改变研究生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办法,规定招收的研究生中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必须占一半以上,应届毕业生的研究生进校后必须按规定先到工厂和商店实习一段时间,再回来攻读学科理论,当然教师也需要实践,学生实习,教师要带队。

五是,他心系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他把思想上的关心、尊重知识分子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思想建设上他要求广大师生员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不动摇,抵制并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思潮的干扰和影响。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关心的问题,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系统的理论教育之中,侧重培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强调,捍卫马克思主义就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落实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宝华同志也花了很大力气。在他的努力下,中青年教师的职称问题,教授、副教授的住房、电话问题、家中安装煤气灶问题等等,都一一得到妥善解决,使大家都把精力集中用在教学、科研上,用在学校发展建设上。

宝华同志在人民大学的7年,为人民大学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可亲可敬老校长的赞誉。

四、坚持培育干部的关键工作方法

注重培育干部,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宝华同志领导工作的高明远见之处。宝华同志以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认为,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进行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否则要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发展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