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海南自贸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海南自贸港
 

2022年4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陵水样本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走访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孙万利 刘馨旎

王临平副局长介绍试验区发展建设情况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委会外景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部署,也为海南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后,教育部联合海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赋予海南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教育改革开放试验田和集中展示窗口的时代重任,为海南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4月的海南,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内 ,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临平讲述了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并探寻了试验区作为海南教育高质量发展陵水样本的成长之路。

试验区整体规划12.72平方公里,2020年9月开始建设,计划到2022年9月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整个试验区的首期建设,满足1万人入学需求。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遵循“共享设施先行、配套服务同步”原则,突出“教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试验区压茬推进起步区4个批次共43个项目建设。试验区为入园师生提供了共享物理空间,包括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体育场、学生宿舍、单身教师公寓等,同步谋划国际人才社区、商业配套、医院、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等配套项目。作为试验区重要市政保障工程,试验区(一期)首批路网项目工程均已实现竣工通车,进一步为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目前2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已经封顶,并进入软装阶段。

海南的“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审联批”、“五位一体”园区成片开发流程再造、“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新模式等制度创新,为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加速提质装上了强劲引擎。其中,试验区海滨永久校区按照“大共享+小学院”模式是试验区独有且最大特色之一。简言之,就是学校根据自身需要,把最优势的一门或几门学科带到园区办学,由相关配套园区来提供办学相关内容的运作模式。除共享物理设施外,园区还提供一些共享软件设施,即指共享课程体系,如中国文化、体育、逻辑课及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入驻后负担很少,只要重点关注专业课教学,教师潜心做好专业科研,保障学生能够学好,同时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即可。

据王临平副局长介绍,园区在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关注“教科产城”融合发展目标,以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联动,实现整个城市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目前还处于过渡期,一方面要做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积极引入试验区合作伙伴的同时,以“海南自贸港国际英才班”形式开展过渡期办学,开展压力测试。在2021年秋季学期和2022年春季学期,试验区以“海南自贸港国际英才班”项目方式开学,为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进行压力测试和全要素演练。北京体育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生的入驻,标志着“五互一共”国际教育创新实现破局。2022年春季学期,进驻试验区的“海南自贸港国际英才班”项目学生已经增加到112人,加上2021年秋季学期的86人,共近200名学生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试验性办学。

目前,园区已签约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今年9月份,将有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4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开学。这些学校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海南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开设电子信息、文创设计、通讯工程等专业。注重学科应用,侧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也将落地试验区,培养更多符合海南自贸港发展需要的学生。

据悉,当前,试验区管理局已经制定试验区2022年秋季学期办学工作方案,梳理出七大类113项工作任务清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设施采购安装、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建立台账、责任到人、明确时限、倒排工期、每周调度,逐项督办落实,确保秋季学期顺利开学。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