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跨国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跨国公司
 

2022年3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GE医疗中国副总裁、影像业务总经理陈金雷:

依托三大战略布局中国市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贾晶晶

从1979年正式在中国开展业务至今,GE医疗与中国市场结缘已经43年。1991年,GE医疗在北京合资成立了GE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开启了深度的中国本土化运营。如今,GE医疗中国已经拥有五大工厂,近7000名员工,包括一支约1200名的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与此同时,GE医疗正持续深化“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的战略,构建了从经济型到高端全覆盖的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能力。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在中国的投资发展问题,GE医疗中国副总裁、影像业务总经理陈金雷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企业报》:请您介绍一下GE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陈金雷:GE医疗是GE集团旗下的医疗健康业务部门,自进入中国市场,GE医疗始终致力于本土化研发投入,致力于成为引领精准医疗的创新者。GE医疗以Edison爱迪生数字医疗智能平台为基础,通过智能设备、数据分析、应用和服务,赋能临床医生做出更快速和准确的诊疗决策,实现从疾病诊断、治疗到监护的全方位精准医疗生态体系。GE医疗拥有13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拥有约4.8万名员工。

如今,GE医疗中国已经拥有五大工厂,近7000名员工,包括一支约1200名的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自2011年起,中国团队本土研发并投入市场超过100款创新产品。北京基地研发和生产CT、X光机、血管机、手术机等影像设备,GE全球每三台CT中就有两台产自于此,256排高端RevolutionCT和高端移动X光机已在北京量产;上海建有造影剂生产基地,生产的造影剂占全球产量60%,多年位列中国出口医疗器械企业排名第一;天津建有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基地,GE全球每销售两台磁共振产品中就有一台来自天津工厂,并已实现高端3.0T磁共振设备国产化;在无锡建有超声、呼吸机、麻醉机、心电监测、患者监护仪等临床护理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生产的超声产品占GE全球超声产品销售量40%,累计发货超过100万支超声探头,并已实现包括心脏、全身、妇产超声在内的全线超声系列在国内的生产。

《中国企业报》:GE医疗目前正在进行哪些投资布局?未来有哪些新的布局计划?

陈金雷:GE医疗将依托“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三大战略布局中国市场和业务规划,持续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健全数字+医疗应用和生态等。

其中全面国产指的是依托在中国的四大全球生产基地,将加速推进全系列、全线产品的全面国产,包括产品研发、生产、供应全环节,推动产业链升级,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智造。

数字赋能指的是,GE医疗还将逐步完善Edison爱迪生数字医疗智能平台,利用5G、AI、云计算等技术,广泛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一系列智慧扫描、智慧诊断、智慧临床和智慧管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智慧医疗生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合作共赢指的是GE医疗将与行业协会、同行共同合作,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智慧医疗生态,解决中国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效率不高的严峻挑战。

此外,基层医疗也是GE医疗关注的一大领域。GE医疗正在以针对性的产品、专门的服务团队以及战略性的解决方案能力助力基层医疗发展,尤其是针对县域医疗能力提升。

《中国企业报》:对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陈金雷: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迎来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看到医疗行业最为迫切的挑战,集中在高端医疗技术创新、数字医疗应用和以县域为龙头、结合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可以说“铸国产”“励创新”“下基层”是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攻坚重点,政府也在从政策、资源、行业规划多层面推动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也针对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基层健康事业发展、医疗大数据应用等提出建言。GE医疗是引领精准医疗科技发展的“中国创新者”,以关爱每个中国人的生命重要时刻为使命,坚定地与中国医疗行业并肩发展。我们正在持续投入各项资源,扎实地拓展升级国产供应链,推出更多国产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国产医疗器械制造、数字技术与医疗行业快速融合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级几个方面发挥我们的所长和价值,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变革和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发展中的GE医疗也将进入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将为成为一家独立的医疗上市公司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我们坚信“与时代同步伐,与人类共命运”才能始终屹立潮头,成为令中国人民所信任和尊重的企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