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共赢
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市场主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王利博制图 |
3月23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中国全年退税减税总量约2.5万亿元,其中主要的措施是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继续精准聚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还将采取针对性政策举措,精准帮扶特殊困难行业企业。这对于中国企业是一个利好,对于中国经济也是一个利好。
为什么说减税好?看看2021年的几个相关数据,答案就一目了然:
2021年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
2021年,全国新办且发生过涉税行为的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
2021年,全国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这就是减税的效果: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新增市场主体高速增长;国家税收未降反增。
少收1.1万亿元,反增1.8万亿元。即使不算企业利润增长以及市场主体等减税效应,单是从增加总税收的角度看,减税也是一个回报率超高的投资项目。
近年来的减税实践表明,减税是对企业普惠式的福利政策,从效果上要比对特定企业的补贴政策好得多。减少各种名目的补贴,将节约的补贴额度用于减税降负,应当是未来更有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也是通过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税收“洼地”效应,吸引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兴业,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
在发展环境有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实行统一的刚性税率机制,等于让这些欠发达地区失去了通过降低税率平衡环境成本的工具,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力严重欠缺。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是一个慢功夫,而且是一个和入驻企业互动的过程,没有大量的入驻企业倒逼营商环境的改进,没有大量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长,优化营商环境就会既没有动力,也缺乏财力的支撑。
赋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权限,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税率,让欠发达地区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并由此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减少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进行的“输血”,对于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有着积极的作用。
减税降费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经过预计2.5万亿元退税减税,一定会持续实现多年以来的“政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