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商道
 

2022年3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建材的“+”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管理+”模式

现在,中国建材的很多工厂在推广“+”模式,包括“光伏+”,在工厂里布置了太阳能,院子里、空地上全部是太阳能,最近又装了风能,变成了新能源工厂。这样不需再用电厂的电能,因为这些新能源就可供整个工厂使用了。

除此之外,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建材还在积极推进“智慧工业”模式,也就是“管理+”模式。“智慧工业”模式的核心就是外包管理,外包管理是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有点像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酒店本身不是自己的,但是它们负责管理。

中国建材在海外“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建了三四百家大型工厂,都是工程总承包(EPC)的。这些工厂需要一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发达国家人员不愿意去,当地人又做不好,这该怎么办呢?大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做管理,他们的英语好,而且他们愿意给别人搞管理,全世界很多饭店就是印度人在管理。现在,我觉得我们也能做,很多中国企业人员富余后没事干,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竞争,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一大批有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员,从事外包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进行重资产的投入,但效益很可观。中国建材成立了一家管理公司——智慧工业公司,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了70多家企业,未来计划管理100家。不光管理水泥厂,将来还有钢铁厂、化肥厂,只要是中国建设的我们都要管,因为中国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源。国内产能过剩,不少工厂关闭了,有厂长,也有技术人员,这些人经过组织和培训就可以被外派。对于一个水泥厂,中国建材只派驻了50人,其他的都是当地人。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建材掌管着9条生产线,派驻了5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当地的员工有1万人。中国建材利用在生产管理、备品备件服务、海外维修、培训、质量检验等方面的专长,开展了一揽子业务合作,效果非常好。同时,中国建材也为当地培养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很受欢迎。

未来,中国建材将通过全球工厂管理的招投标来扩大业务范围,派出优秀员工,投身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去,从产品的“走出去”,转变为人才的“走出去”、管理的“走出去”;从硬件的“走出去”,转变为软件与硬件同时“走出去”。我们的目标是,把集团建成制造服务型、外包型、管理型的产业集团。

“玻璃+”模式

我以前在北新建材的时候满脑子就想着三件事情。

第一,北新房屋,就是工厂化房屋,不再用一砖一瓦去砌。北新就是从新型房屋起家的,这是北新最早的基因,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后来,发展成大型的水泥、建材企业,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颗初心,还是希望能够回归到房屋、装配式建筑、工厂化房屋上来,改变我国“秦砖汉瓦”这种传统的建造方式,让它工业化,带来一场建筑业的革命。

第二,太阳能屋顶发电,实现绿色环保。太阳能电池要用到很多的玻璃,这跟中国建材联系在一起。比如发电玻璃这样的新能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偏远农村地区,实现基础设施的电气化,加速农村的现代化。

第三,智慧农业,就是玻璃大棚。房子是给人住的,大棚是给植物住的。智慧农业相当于给植物盖房子。做一个几百亩、几千亩的农业大棚,要用很多白玻璃,而且也采用金属架构。这些都是跟中国建材现有业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相关的业务。尽管种地、无土栽培不是中国建材的领域,但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找一些农业公司经营,自己并不经营,只是参与这个产业。

在玻璃行业中,建筑玻璃目前几乎都不赚钱。现在,中国建材还做光伏玻璃、电子玻璃、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发电玻璃等。中国建材所属的成都发电玻璃厂开业不久,第一条生产线规模虽不大,2018年却有几千万元的利润,还计划在全国拓展,未来将取代多晶硅、单晶硅。

我们都知道,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得益于滴灌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滴灌种植有它的精准和科学之处,尤其适合缺水的以色列,因此被全面应用到了农业上。现在,中国建材也在发展智慧农业,建材企业做农业有点跨界,但我们依托玻璃领域的技术优势做的是光伏农业,是“玻璃+现代农业”。很多人纳闷中国建材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因为中国建材的光伏玻璃产品透光率很强,但没有足够的用量,所以借鉴了荷兰建玻璃大棚的做法。从荷兰的高速公路上驶过,两边遍地都是种植农作物的玻璃大棚,我想如果在中国推广这种玻璃大棚就可以把光伏玻璃都卖出去了。我先后去了荷兰三次,引进了荷兰的玻璃大棚种植技术。

中国建材在德州规划建设8个100亩的国际最先进的玻璃连栋温室,总投资约11亿元,第一期7公顷(约105亩)已经投入运营。大棚采用的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高透无影玻璃,同时做了薄膜光伏发电和绿色创意小镇及农业休闲旅游开发。

其中,每个玻璃大棚占地10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普通的塑料大棚比较窄,里面比较热,植株上会长蜜虫,要喷农药杀虫,多数人不太愿意吃喷过农药的蔬菜。中国建材引进的玻璃大棚有7米高,里面汽车都可以通过,内部通风,没有蜜虫,不需要打农药,而且是无土栽培。西红柿的种子也来自荷兰,种子成本占整个西红柿造价成本的17%,这点暂时没办法,种子是被垄断的,它的种子长出的西红柿是一串一串的。现在,我们吃的西红柿通常比较水,感觉跟小时候地里长的味道不一样,是因为没有蜜蜂授粉。我们专门进口了荷兰的大黑蜂放在大棚里,协助从事农业生产,昆虫类中只有蜜蜂允许进口到中国。这种大黑蜂很厉害,有记忆力,它给这朵花授了粉,下一次就不会再给同一朵花重复授粉,保证每一朵花都能被授粉,这样经蜜蜂授粉过的西红柿会有籽,吃起来会特别香,这种西红柿在京津冀市场上供不应求。

种西红柿这件事有很大的学问,西红柿大棚里一定要放二氧化碳,里面的二氧化碳浓度是普通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的4倍。植株吸收二氧化碳后释放氧气,只有释放氧气才能固碳,所以大棚里负氧离子浓度也会比较高,工人进入大棚内会感觉很清醒,精神振奋,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晚上没有自然光线了怎么办?用LED灯照着西红柿,照样生长。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是红光和蓝光这两种光线,红光和蓝光的比例最好是5 : 3,而LED灯可以保证要么发出红光,要么发出蓝光,充分地利用好能源。西红柿是生长没有限制的植物,植株底部会不停地转成圈生长,工人会在它长到25米的时候砍掉,重新植苗,因为四个月到半年的生长期内,无土栽培的培养皿里很多养料都被茎秆吸收了。

这就是“玻璃+”衍生出的智慧农业。用塑料大棚种的西红柿,每平方米的产量是20千克,而德州的玻璃大棚每平方米产量是120千克,这项技术很不简单,将来大有可为。中国人多,农产品需求非常大,仅北京一年大概需要60万吨西红柿,西红柿里含丰富的维生素,大家可以多多食用。

现在,我们正在全国推广这种玻璃大棚。玻璃大棚一般建在农村里,蔬菜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得雇用当地农民,这会帮助解决部分农民的收入问题,有利于中国的农村脱贫事业。中国至少需要上万个大棚,建一个100亩的玻璃大棚的投资是1.2亿元,一年大概收入5000万—6000万元,成本大概是3000万元,也就是说一年有2000万—3000万元的毛利,五六年就能收回成本。也许将来智慧农业也能做成世界500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