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采取的是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创新大部分是模仿创新,模仿了40多年,现在想再模仿就比较难了。第一,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还能模仿的东西不是太多了。第二,和早期工业化阶段不一样,现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再模仿很容易“踩雷”。比如美国301条款等,触碰了就会惹麻烦。这就鼓励企业用自主创新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模仿获得这些技术。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资金实力,在许多领域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逐渐成了领跑者。我们现在要转变创新方式,应该从模仿创新向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模仿永远做不出最好的东西,模仿创新的企业永远是二流企业。
自主创新比较难。在医药行业里,一种新药的研发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国外的大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琳琅满目的药品,而是只有几种好药,每种药一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收入,当然一旦专利到期,技术解禁后收入就会下降80%。国内的自制药品大都是专利解禁后的仿制药,这也是国外制药企业保护专利的原因所在,专利是它们的命根子。自主创新不容易,例如,华为现在也在加大投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以防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
近年来,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展得很快,在不少领域里培育出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国建材在玻璃领域就有过多次自主创新。过去的玻璃都是拉伸出来的,表面不平。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研制成功了一种玻璃浮法成型工艺,当时很多国家争相抢购专利,但唯独中国被严防死守,不能购买。这让当时的中国玻璃行业意识到,必须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于是,我们自主研发出了“洛阳浮法”技术,把锡熔化了以后在锡槽上拉伸玻璃,这样玻璃就会很平。后来,“洛阳浮法”被称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和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1981年10月,“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玻璃领域,中国建材自主创新的产品还有超薄玻璃,也叫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是用来做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的基础材料。过去,这种玻璃被美国康宁和日本旭硝子垄断,我们起步比较晚,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并且连材料都要受制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材所属蚌埠院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探索,最终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先进技术及装备,相继拉引出0.15毫米、0.12毫米的超薄玻璃,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产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也使得超薄玻璃的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2/3。我国台湾地区一家电视台曾播出过关于中国建材电子超薄玻璃的节目,讲到中国建材电子超薄玻璃在全球领先,打破了国内没有超薄玻璃,液晶显示器都得靠从美国进口的困境。
随着5G、互联网+、AI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的需求会更多,柔性显示成为引领显示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动力引擎。2019年以来,很多终端厂商都在折叠领域加大投资开发新产品。作为可折叠显示器件的核心材料,柔性玻璃研发生产难度极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建材旗下的凯盛科技利用自身在柔性触控玻璃领域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能力,充分发挥优势,自主研发出了高强度柔性玻璃配方,以及减薄、强化、切割及成型加工的新技术,能够生产出30—70微米厚度的主流规格的超薄柔性玻璃,而且能够实现玻璃连续20万次弯折不破损,弯折半径小于1.5毫米,这都是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形成了国内唯一的、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打破了国外垄断,从源头上保障了中国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的安全。这种玻璃的研发成功,是中国建材取得的又一项重大创新成就。
此外,中国建材还有一个自主创新的“黑科技”——图像光导识别芯片,可用于手机上的指纹识别。今后,5G手机的照相和指纹识别功能都会在手机的正面。手机屏幕下面只有四片玻璃,其中可以放上中国建材的图像光导识别芯片。它的原理是把上亿根光纤压缩在一起,压成光纤棒,再切成薄片。利用光纤的传导原理,信号可以精准传输而不失真,而且对光线特别敏感,手指一按,透过液晶屏幕和四片玻璃,就能在手机全屏范围内识别出指纹,简直奇妙极了。
1964年,我们就开始研究这种技术。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东西可以用在手机上,今后还可以在DNA测序等安全领域推广。图像光导识别芯片确实是中国建材的一个原创产品,现在很多手机的OLED屏都要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