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
 

2021年12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准确把握、稳步推进、落实“双碳”责任

来源:中国企业报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中央发布了指导意见,国务院也发布了行动方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对于“双碳”再次作了表述,我们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准确把握,认真的落实、稳步推进。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平稳过渡、保障安全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要下功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其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关键。

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年至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煤炭占比从68.5%降到56.8%,8年平均每年降1.4个百分点,降幅比较明显。非化石能源从9.7%提升到15.9%,每年平均增加0.8个百分点。天然气的占比有明显的增加,石油稳中有升。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或者是作为原料化学反应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减碳减排就要严格控制、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用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2、各种发电能力要互补匹配,保障供电安全稳定。

我国发电的电源与用电的市场相距遥远,主要是东部和中部七个省,四个直辖市加七个省都要接外输电。因此加快高压、超高压输电建设,加大西电东送。据统计,去年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到了1.56亿千瓦,2020年实输6474亿度。跨区输的电量占了总发电量的8.5%,有一定比例,但是还是不够大,还要继续加大。

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要构建智慧电网。去年我国总发电量7.78万亿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了31.5%,装机容量占了43.4%。预测到2030年,在全部的发电量里面,非化石能源的电量要占一半多,这样就要推动“储能+新能源”的模式,平抑风电光电的间歇性和光电的季节性。

3、合理调控油、气的用量,原油的用量要同步达峰。

调整运输结构,“公转铁”,即公路运输要转铁路运输。我们国家领土太大,汽车运输从新疆到深圳,这个实在不合算,又浪费又易出事故。所以公路运输要尽量转到铁路运输上,这样电能就代替了部分油品。石化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控油增化”。燃料变成原料,减少成品油。还有用清洁电源电解水制氢,无碳绿氢,所以我国原油的表观消费量,现状是“十四五”期间每年增长3.9%,去年受疫情影响,增长的不多,其中成品油消费去年还是负增长,当然这也不正常。专家估计,我们原油的消费量2030年以前应该达峰8.5亿吨,现在的表观消费量7.36亿吨,大约7.4亿吨,达峰值再加一亿吨也就是8.5亿吨,不能再高了。

至于天然气,天然气的含氢量高,它发电不是烧锅炉,而是燃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发电综合能效80.5%,煤电的综合能效45%,所以天然气还是要增加的。天然气的发电比煤发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所以天然气虽然是化石能源,但是也还是要逐渐增加的。

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2020年分别为73.5%和43%,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油气的安全也存在风险,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规划管理,我们这几年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油田,包括海上,同时我们要“走出去”,发挥我们的技术和工程的优势,和产油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共赢,获得油气权益资源。

4、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同时关注电煤保底用量。

大力推动节煤减煤,“十五五”期间用量逐步减少。在2025—2030年期间,煤炭的用量逐渐减少,它的达峰要更早一点。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56.8%,按照碳达峰的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到25%,那比现在提高了9.1个百分点。所以,煤炭的占比就要降10个百分点,煤炭降了,非化石能源占比才能提高。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但必须完成的任务。前8年每年降1.4个百分点,后10年每年降1个百分点能不能降下来?越往后就越困难,但是必须完成。

前些日子出现了拉闸限电的非正常状况,这是不该发生的。原因从需求侧来讲,我们近来用电增长过快,1—9月份电力增长了10.7%,GDP增长9.8%,这样一算电力的弹性系数是1.1,GDP增长1个百分点,电力要增长1.1个百分点,这个弹性系数是太高了。

发改委与相关部门采取了增产煤炭、控制煤价、适当放开电价等措施,其中安排了152个符合条件的煤矿增产复产,10月中旬日产煤1205万吨,比1—9月份平均日产增产了12.3%,现在这个紧张状况已经缓解了。这就告诉我们,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这只手,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要加强调控,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

1、梳理碳排放,摸清碳足迹。

碳排放是什么概念呢?是从化石能源直接燃烧,或者是化石变化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从表2来看,电、热、水、气的生产供应业直接烧煤、烧油、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占46%,主要是火电。采矿业、煤矿、油气矿、金属矿非金属矿直接排放二氧化碳占5%,制造业占28%,交通运输业包括陆上、海上、天空直接排放二氧化碳占10%,其他行业和生活用占11%。这是从直接燃烧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进行的分布。很显然,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这些是所谓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

从碳足迹来看,碳足迹的概念更为重要,它更有实际意义。要查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的现状,这样才能全面落实责任。减碳减排绝不只是前面几个行业的责任与其他行业没关系,而是要从碳足迹的角度来落实责任。应该包括直接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气回收全生命过程中用了多少电、多少热、多少水、多少材料、多少物资所包含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把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以及关联排放的一起来核算,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衡量这个企业、这个行业、这个单位以及我们消费者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要计算主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比如去年,我国发电电力的碳排放因子是发每度电要排放565克二氧化碳,火电加上非化石能源的电加起来平均一度电565克二氧化碳,其中火电是832克。平均生产1吨钢要排放二氧化碳1.83吨,生产1吨塑料排放二氧化碳2.5吨。这样,对我们查找碳足迹就有了数据依据了。

2、减碳减排不只是燃烧煤、油、气行业的责任,而是行行有责。

举个机械制造业行业的例子,上个月我在沈阳机械协会开会,大概讨论机械行业到底是不是排放大户呢?我这里说的机械制造行业,包括了汽车制造业,不包括航天航空、造船、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烧煤烧油烧气很少,但是它大量地用电、用材,在加工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用碳足迹的概念来核算,机械行业一年使用的钢占全国用钢的39%,接近40%,即4亿吨钢是用在机械制造的。用钢材碳排放因子来算,相当于排放了7.15亿吨的二氧化碳,4亿吨乘1.83吨。机械行业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3%,当然它的能耗主要是用电,这样一算的话,用每度电565克二氧化碳乘它的用电量就是3亿吨二氧化碳,这样一加就是10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机械行业减碳减排任务艰巨。这样一算,行业认识清晰、站位高,不仅要全力生产高效低耗的用能设备,它生产出来的装备、它生产出来的汽车要低耗能,同时要做好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节电节材减耗。如果这样用碳足迹的概念来算的话,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机构,都要承担“双碳”责任,所以我认为碳足迹这个概念比碳排量概念更加重要。

新兴产业并不都是低能耗、低排放,有的新兴产业,不一定是低排放,有些还是用电大户。国务院文件里专门指出,要加强新兴基础设施节能降碳,要求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讲得很到位。现在全国有多少数据中心呢?去年年底是7.4万个,现在可能超过了8万个。每年耗电1300亿度,占全国总电耗的2%,大于北京市的用电,接近上海市的用电,超过了三峡的发电。数据中心、新兴产业,是高科技,但是高耗能,现在按照碳排放因子计算,数据中心每年相当于排放了0.7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惊人的数字。电子信息产业有一个指标是PUE(数据中心电能使用效率值,总能耗/IT设备能耗),数据中心的总能耗作为分子,IP设备的能耗作为分母,这个数据接近1就很不错,可惜我们现在是1.8,国外的水平小于1.3,新发的文件指出新建的项目必须小于1.4。

3、健全资源循环回收综合利用体系。

加强资源的再生产、再制造尤其重要,比如余热余量回收、能量批次利用、污水治理回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关键,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高于同功率的内燃机制造的耗能,同样功率的电池盒与同样功率的内燃机制造过程中谁的能耗高呢?动力电池的能耗高。所以就要降低,就要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这样可以减轻电池的重量。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上不能用了,退役以后仍然有剩余的能量可以在较温和的使用场景梯次利用,最终报废的时候可以回收锂、钴、镍,这些青海那边虽然有,但是成本高、量不够,是紧缺的金属,要回收。对于废旧车辆的回收、拆解或者材料再利用,汽车本身按重量算70%有价资源可以回收,这里面的零部件有些还可以再制造,没有必要把它去炼钢,再制造可以减碳70%以上。加强完善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也是减碳减排的重点之一。

4、民生消费在减碳减排中的分量与日俱增,鼓励消费须坚持“节约为先”。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用电和消费品的用量增长迅速。比如生活用电全国一年用了1.15万亿度,占全国用电的15%。2020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81亿辆,其中私家车2.44亿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86.8%。还有天然气,我们一年用3260亿立方米,这个量不小,其中民用占40%。还有民用取暖散煤用量2亿吨,要改电、改气。我举这些数字,说明我们生活的用能用电量是越来越大了,但是保消费不是保浪费,鼓励消费、刺激消费仍然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消费,倡导节约低碳,遏制铺张奢侈。生活中伴生着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包含碳足迹,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担负起减碳减排的责任,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倡在生活上节约,节约为先,要反对浪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