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论坛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

共同富裕下的共享企业建设

来源:中国企业报  

很高兴来参加第五届《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清华管理评论》诞生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是一本坚持思想性和专业性、关注企业管理前瞻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贴近中国企业实践的高端管理评论刊物。最近这一段时间,共同富裕引发了热议,我想围绕“共同富裕下的共享企业建设”这一主题,和大家分享三段话。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享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过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经济实力。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加快推行扶贫事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里,我们把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我认为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共享。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的核心为什么是共享呢?因为只有共享的理念,才能够使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现在我们到了一个高科技、新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里,人力资本成为资本中最重要的要素。过去是金融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这两个资本都非常重要。过去我们叫劳动者,现在叫知识工作者,也就是人力资本成了我们这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资本。所以我们不光要让金融资本参与分配,也要让劳动者、人力资本参加分配,人力资本成为一项重要的要素。

从共同富裕的一个现实要求——希望打造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来看,我们也需要让人力资本参与财富分配。所谓“橄榄型”,就是中间粗两边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年,从全球来看,两极分化都比较严重。瑞士信贷发布的《2021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底,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群拥有全球82%的财富,其中最富有的1%的人群拥有45%的财富,而处于全球财富底层的50%的人群拥有财富占比不足1%,这就是今天我们的问题。处于全球财富金字塔顶尖的这1%的人口,他们的财富主要是怎么创造的?主要是以资本来创造的。而50%的这些低收入的人群,他们基本上没有资本收入,这就是今天的现状。所以,今天如果要创造一个共享社会的话,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把人力资本放进来参与分配,否则并不容易做到。人力资本今天成了非常重要的资本,这就是我讲的关于共享大的逻辑。

共享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企业是最重要的。2020年我国企业的收入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超过90%,企业研发费用占全社会总研发费用的比重超过75%。我们现在要想做大蛋糕,首先我们的企业要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到底应该怎么来?这是我想给大家谈的问题。

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么多年来,围绕着企业的目的,我们有过很多讨论。结论也一直在变化。美国有一个大企业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它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企业的目的是要让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断重申这一原则。这对全球的企业影响很大,对我们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讲,企业的目的就是要让股东利益最大化。

但到2019年,美国的大企业商业圆桌会议修改了企业的目的,他们认为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让社会更美好,企业要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是包括企业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银行、社区等等在内的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其中员工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办好企业的目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做企业不仅要照顾股东的利益,也要照顾到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利益。

西方人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觉醒商业”“觉醒企业”“觉醒企业家”。为什么叫觉醒呢?就是说不能只想到股东利益,而要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觉醒企业有三大底线,第一条是环保,重视环境保护;第二条是社会责任;第三条是利益相关者。

我觉得,“觉醒企业”在我们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应该叫共享企业。因为在中国说觉醒企业,很多人不太懂指的是什么,如果给它加上合适的词汇,我认为那就是共享企业,就是让我们的所有者、让我们的员工、让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共享企业的财富,这是共享企业。

共享企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下的共享,那么到底怎么去落实。我们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享,在中国社会里,其实共享可以通过企业这个平台,企业要建设成什么样的企业?要建设成共享企业,这是我们的一个大的逻辑。

共享机制是共享企业的活力

共享企业怎么共享呢?现在大家有在议论,尤其是共同富裕提出之后,社会上也有一些误解,比如说,是不是要“杀富济贫”?是不是要搞新的公私合营?是不是又回到“大锅饭”的年代?过去我们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使得社会没有活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大家都记忆犹新。今天我们讲的共享,有没有一个办法,既能解决平均主义这种养懒人的制度,同时又能够让劳动者分到该分的利益,让社会更加公平,打造企业里的“橄榄型”结构,在初次分配时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没有这样一个办法,既能够照顾到效率,又能够照顾到公平?我觉得是有的,这就是机制,就是企业的内部机制。

内部机制是什么呢?内部机制就是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之间有关系,就有机制,如果没有关系就没有机制。企业的效益好,员工们的利益就多;企业的效益差,员工利益就少。到底机制该怎么打造?

其实说到机制,这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早在清朝的时候,晋商就有很好的机制。比如说山西平遥票号,它设立了银股和身股,银股就是金融资本,就是东家,身股是谁呢?就是人力资本,就是掌柜的、账房先生和伙计们。年底分红的时候,银股分50%,身股里,掌柜的和账房先生相当于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分25%,伙计们就是广大员工,分25%,就这样一个分配机制,形成了一些很强大的晋商,他们发展非常之好。这是一个有年头的例子。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能够有一个让员工有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而展开。不管最初的放权让利也好,承包制也好,这些其实根本的想法都是打破“大锅饭”,解决过去传统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激励我们的干部、员工有积极性。 (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