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理论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金正连

纵观中外企业的发展,凡是创新比较好,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凡是墨守成规、不能创新,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灭亡。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就在于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一、创新的基本前提是不断学习、积累知识

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丰富的知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各种知识,为随时进行创新准备条件。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亏损147万元,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海尔全球营业额2020年已经超过3000亿元,成为世界家电引领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尔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发展模式等,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经典教学案例。海尔成功的经验就是不断学习、引进人才、开拓创新。为了加强员工的学习,1999年创建海尔大学,这是海尔人的学习平台,以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日本的松下提倡“产销结合”“关爱职工”、企业与员工“共存共荣”,1934年创办员工培育学校,实行社内留学和海外留学制度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这和松下幸之助带领全体员工不断学习、钻研技术、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进入新境界。

二、创新的决定性条件是培养创新思维

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代表能够自动实现创新,必须加上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创新的行动。创新思维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平时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步养成创新思维。

海尔集团为了保持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于1998年成立海尔中央研究院,集中高端科技人才,联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科技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保持储备3—10年的超前技术,确保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行业的领导者地位。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著名的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创新思维的民族,千百年来,虽然遭受不公正的驱赶、迫害甚至屠杀,但是犹太民族始终保持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犹太民族虽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25%,却获得了22%的诺贝尔奖,在881个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有196个是犹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仅凭这一点,犹太民族就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许。培养创新思维,除了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之外,别无他途。

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恩格斯曾经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培养理论思维,通过理论思维产生创新思维。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创新,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创新理论,与时俱进地用时代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三、创新的有效实现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发挥

创新不会从天而降,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有效的实现途径才能真正把创新变成现实。创新的有效实现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创造性地发挥。

到2020年,海尔已经申请全球专利超过6万项,其中发明专利3.8万项,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由海尔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有十多项、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约200项。上世纪80年代,当许多企业忙于规模扩张而轻视质量时,海尔却高度重视质量,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海尔倡导“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创造感动”“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始终保持创新发展、全员创新创造。

在科层制管理体制下,很多企业在领导人更替之后就出现周期性兴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于2005年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员工、企业、客户的多方共赢,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员工、企业、客户的网络化,每个员工都可以独立运作、实现盈利、集聚成为一个发展中心。这一模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争相学习的范例。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把理论紧密联系本单位、本民族、本国家的实际,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样的创新才能产生深远影响和长远意义。善于创新的民族就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善于创新、无视世界发展的重大变化和科技进步,自身不思进取就一定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犹太民族一直善于思考和创新,因此犹太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大清朝目空一切,无视世界科技发展变化,不向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学习,不愿突破陈规,不懂创新,结果被西方列强入侵,国家主权遭到重大破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这才有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探索国家的出路。

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发展的动力,创新具有永恒的魅力,创新永不过时。

(作者系南京大学博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07-15。

[2]赵凡禹:《松下幸之助全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3]胡泳、郝亚洲:《海尔智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团队,渝教宣发[2018]3号文;重庆工业职院校级骨干人才项目“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研究”,项目编号: GZY2020-GGRC-06;重庆工业职院横向课题: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HX-2021-009。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