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园区
 

2021年11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鲁创新谷: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国际一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朱莉 杨森

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一区两城两谷(临空经济区、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

近几年,随着高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落户,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科技、会展、保险、咨询等企业纷纷入驻。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近40家,韩国 LG、SK,日本松下、铃木、NEC,德国西门子,美国百事可乐等18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高新区。

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014年济南市开始规划建设齐鲁创新谷,以期实现位于长清区的济南大学科技园持续发展、推动长清区快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壮大全市实体经济。以“打造高水平、国际一流创新谷”为总体目标,科学统筹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将创新谷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创新型研发基地的核心区域。

根植产学研城

产业链融合发展

2015年底创新谷以飞地园区的模式划入高新区,从此开启快速发展模式。在济南市“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谷总体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产业核心区20平方公里,成为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软件名城的主要载体。创新谷根植于产(经开区)、学(大学园)、研(创新谷)、城(长清城区)良性互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形成 “北园南谷,北学南研”的区域空间格局,在园区整体布局,规划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处在国内外领先水平。

发展定位:产——高端服务、创新孵化和产业加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产业;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现代化风貌;绿——水系绿脉,融合自然山水生态环境。

产业定位:一大特色产业——研发与总部经济;两大主导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大数据应用。

合作方式:(1)三类载体合作: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建设发展合作;(2)产城融合:产业、居住、商业等配套资源建设发展合作;(3)其他服务合作:产业与项目招商服务、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服务、园区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服务、员工工作生活服务等合作。

功能业态:(1)主导功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软件、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智能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服务、数字内容、工业设计、金融后台、电子商务。(2)辅助功能:总部研发、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3)基础功能:配套居住、城市生活服务业等。(4)四个功能区:重点发展区、人才培养区、环境配套区、生活休闲区。

集聚优势资源

助力企业发展

创新谷是创新企业的孵化器,成长企业的加速器,集群企业的专业园区,集团企业的总部基地。参与创新谷的投资、建设、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体制优势: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飞地,享有济南高新区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创新谷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各类资源机构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

发展模式优势:创新谷创新的土地政策、灵活多样的进驻模式、完善的资源支持、集群化发展模式等,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技术和人才优势:园区内大学有包括山师大、山艺等10所高校,拥有省部级实验室28个,博士后流动站46个,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级人才约2500人。

交通优势:(1)轻轨:创新谷到京沪高铁济南站仅需8分钟;(2)高速:京台高速、京广高速等干线纵贯南北;(3)高铁:京沪高铁济南站是全线5个始发站之一,距创新谷仅15分钟车程;(4)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是山东省最大的国际空港,创新谷距济南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

环境优势:山水园城融为一体,创新谷周围群山环抱,起源于泰山山脉的北大沙河水系穿越其中。园区外毗邻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

服务优势:创新谷发展中心正在逐步建立服务创新创业的“五大平台”,主要包括基础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政策兑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政策宣传、信息技术推广、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等各方面服务。

设施配套优势:创新谷内主干路网全部建成,水、电、暖、气、讯等管网已经铺设完毕。园区内公租房、住宅小区占地300万平方米,可供5万人居住,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酒店和购物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为入园企业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近几年,高新区在“双招双引”、项目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高新区市场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这其中也有创新谷产业园的一份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