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专题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联担重任 热血丹心谱华章

——记张彦宁同志对中国企联发展的贡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十一版)在这期间,张彦宁多次随袁宝华接见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日本经团联” )等工商界代表团,举办“中日产业研讨会”“中日韩商务圆桌会议”等活动。1997年12月23日和1999年4月23日,张彦宁随袁宝华同志参加会见了由朱镕基副总理接见的来华访问的日本日经团联会长根本二郎一行。朱镕基副总理介绍了当时中国经济和企业改革的情况,就中日经济形势和中日关系等问题与日方进行了交谈。

中国企联成立之初,就与欧洲管理论坛(与中方交流后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建立了联系。从1981年到2006年间,该项活动连续在北京举办,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及成就,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热点问题,有效促进了外国各界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外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期间,张彦宁多次出席此项活动,会见论坛主办方的外方代表团及其领导。1991年11月13日,张彦宁随袁宝华陪同李鹏总理会见了世界经济论坛的施瓦布主席,并与其进行了会谈。1998年4月21日,张彦宁陪同袁宝华在会见施瓦布时就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企业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与世界经济论坛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张彦宁做了大量的沟通组织协调工作,对中国企联发挥中国政府、企业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产生了重要作用。

张彦宁在主持中国企联工作期间,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参与多个国际组织的约束性行为准则、条例的制定工作,如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国际标准化组织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等,增加中国企联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取得丰硕成果,同7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7个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和经常性往来。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企联共组团派出出访团组1400个,出国考察人数达9833人次,接待团组552个,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张彦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实现“把中国企联建设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团体”的战略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社团组织

一直以来,中国企联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怀下,在会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企业、企业家、各地企联和各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社会各方的认可。在中国企联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作为身居重要领导岗位的张彦宁,始终站在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高度,指导部署企联的各项工作,使中国企联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组织建设方面,张彦宁坚持按照袁宝华提出的“自立、自治、自养”的办会方针和企联的服务宗旨,积极推进自身建设,加快全国企协系统的组织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张彦宁的主持和具体部署下,北京、上海、天津、河北、黑龙江、河南、江苏、大连、成都等省市,以及铁道、施工、机械等行业先后筹建了企业管理协会。这些协会与中国企联积极合作,共同开展了多项活动,在企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中国企联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企协系统迅速壮大。1998年中国企业家协会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合署办公。随后,各地方也纷纷成立企业家协会,并加入中国企协,成为团体会员,使中国企联很快发展壮大了团体会员队伍。

为了适应中国企联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张彦宁等会领导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会员的联系和指导,做好为会员的服务工作,努力拓展服务功能,扩大工作覆盖面和代表性。1990年5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正式设立会员工作部,主要负责会员的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1999年4月,中国企联与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及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共同发起,更名组建了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关于加强全国企联系统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各地企业管理协会参照中国企协的模式,也进行了更名组建企业联合会的工作。这一文件的颁发为推动雇主工作在各地方的建立与发展,促进协会系统的组织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国企联组建以来,随着雇主代表身份的确立,工作职能进一步扩大,会员工作及其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张彦宁等会领导的促成下,中国企联再次对会员组织状况进行了调整和梳理,以便加强联系,优化服务,充实服务内容。同时加强了对理事会成员单位的服务和联系,并从2004年起对企业团体会员单位实行级差会费管理。截至2007年已发展企业团体会员4300多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心城市协会系统团体会员200多家,理事会成员500多家。会员数量、会员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会员由最初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直属会员单位大约600多家,发展至4500多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会员比例,已逐年下降到占企业会员总数的43%,一半以上企业会员是非国有性质的企业。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带来的明显变化。

为了增强中国企联的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在张彦宁等会领导的提议下,中国企联围绕中心工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服务企业的需要,按相关专业领域和特定范围,集聚社会智力资源,专门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机构。专业委员会机构均设在中国企联内部,开展的业务活动符合社会团体章程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原则上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秘书长一名,均通过理事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各委员会按专业领域开展与部门业务相关的各项活动,每年定期召开1—2次委员会工作会议。从1984年至2005年,先后设立的二级专业委员会主要有:古代管理思想学术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企业管理宣传工作委员会、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工作委员会、信息工作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委员会大都由张彦宁直接或间接领导,在他的带领下,二级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服务和组织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企业管理、培训、宣传和沟通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中国企联服务企业的专门机构及业务延伸的有力支撑。

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张彦宁经常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中国企联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中国企联中心工作和袁宝华提出的“三自”方针,以为中国企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为主要工作目标,以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中国企联成立之初,人事工作受原国家经委人事司指导,内设机构、副处级以上干部任命均报原国家经委审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00年7月和2002年7月,人事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至此主管上级不再审批中国企联级别制(局级)干部,全面实行干部聘任制。2003年5月中国企联首次聘用了22名领导干部,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在张彦宁主抓企联日常工作期间,中国企联进一步加强了人事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了内部管理职能,逐步推进了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和改善了人才队伍层次和结构,有力促进了中国企联各项事业的开展。

在党组织建设与发展方面,张彦宁一直高度重视把党的领导,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中国企联组织建设的核心地位,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反复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中国企联的各项事业,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业务的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证我们事业的蓬勃发展。从1981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开始到2002年,中国企联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党总支、临时党委、机关党委、党委,并从一个党支部、16名党员,发展成为包括代管协会在内的两个党委、1个总支、23个党支部、288名共产党员的组织系统。期间,中国企联开展了一系列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如“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风廉政教育等,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企联相关活动,极大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有力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有效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互助、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中国企联党建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显著进步,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张彦宁等会领导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执行我党的路线方针。

作为党和国家信赖的领导干部,张彦宁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袁宝华、陈锦华两任会长的得力助手,他一直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承担着指挥部署和落实中国企联各项具体工作的重任,并以严谨、务实、专注的工作作风努力践行中国企联的立会之本。张彦宁是“知行合一”的表率,是把愿景目标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虽然张彦宁离开中国企联领导岗位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他的心始终与中国企联、与中国企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他时刻牵挂着中国企联的发展,关心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彦宁就中国企联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虽然岁月的时光已把往事留给了记忆,但曾经跟他朝夕相处和并肩奋斗的干部群众,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他的昂扬斗志和忘我精神依然感染和激励着后来者再接再厉、开拓前进,在中国企联的宏伟蓝图上续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力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和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国企联老一辈领导创建发展中国企联各项事业的初心,更是他们传承给下一代的使命担当。年轻一代追溯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就是为了从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无限的精神动力,沿着他们的足迹,在厚积薄发、积蓄发展能量中,不断发扬光大他们缔造的光辉成就,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供稿:中国企联,1版、9版至12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